从今天起,“先看病、后交钱”模式在山东全省县级及以下医院推行。不用先交押金就能住院看病,出院时只需交纳自付部分。类似模式已在河北邯郸、河南洛阳、安徽铜陵等多地生根。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提及今年工作任务时明确指出,“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开展‘先诊疗、后结算’。”(《新民晚报》6月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2-06-01/143624519277.shtml
耐人寻味的是,兖州市中医院在全国率先实行“先看病,后交钱”模式,出发点其实并不“崇高”。2010年10月,兖州市中医院与兖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合并,被业内戏称为“弱弱联合”。新的中医院门可罗雀,床位空出一半,却多了几百名员工,“首先得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被逼无奈之下,孔庆民偶然听到“先看病、后交钱”的提法,便决定放手一试。
正如英雄不问出处,制度改良也不必纠结于初衷。试行“先看病、后交钱”模式后,去年全年业务收入超过9100万元,比前一年将近翻了一番。医护人员和患者普遍感觉良好。“没费一枪一弹,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不管出发点是什么,只要有利于医院和患者,这样的医疗改革就值得喝彩。
在医患矛盾频发的现实语境下,“先看病,后交钱”模式的推出,对于改善医患对立情绪,化解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正处于深水区的医改,无疑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其一,“不让改革者吃亏”应成改革的制度前提。习惯了交钱看病、没病就不看病,公众难免对“先看病、后交钱”心生疑虑:医院会不会冒很大的风险,一旦成本太大,还能不能坚持下去?事实上,这是因为医疗机构长期以来的过度市场化,导致公众对医疗机构的定位产生了模糊。不同于盈利性的企业,医院是公益性机构,治病救人应是其最基本的社会职能,因而“先看病,后交钱”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创新,而是一种回归。而且事实也有力地证明,只要管理得当,坚持公益本色,不仅能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还能赢得市场。
其二,继续加大医保和新农合力度和覆盖范围。目前,“先看病、后交钱”模式只适合全国的二级和以下医院,而三甲医院不太适用,“大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相对较低,住院费却常达数万元,一些患者负担不起,逃费几率大,医院风险就大。很多患者来自外地,异地医保无法操作。”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最关键的是大病救治,而这一部分群体却被排除在改革之外。由此也提醒我们,医疗体制的改革,最终离不开政府的投入,以及提升民众的福利保障。
其三,改革的环境随时在变化,不能因为失败就惧怕改革,否则会错失改革良机。在此之前,许多地方都曾试验过“先看病,后交钱”,然而所有先例最后都成为了“先烈”。原因很简单,改革所需的条件还不具备,时机还不够成熟。但改革环境是随时在变化的,如今,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已大大提高。以兖州的二级医院为例,城镇职工医保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5%;新农合报销比例也达到了6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都在98%以上。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医疗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如果因为一时的不成熟就认为永远不成熟,从而产生投鼠忌器、愄首愄尾的情绪,拒绝改革,那就谬之大矣。事实上,我们很多领域的改革正是如此,永远在“试行”、“调研”,问题是,你不大胆去试,怎么知道改革能不能成功?
“先看病、后交钱”是一个良好的示范,也正在成为全国各地许医院争相效仿的对象,这预示着公益不仅是医疗机构的道德本色,也是一块能带动发展的金字招牌。这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