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2云南企业家大讲堂”5月26日在昆明开讲,国务院参事、资深经济学家陈全生作“宏观经济趋势及政策走向”主题报告,建议实行“允许买房,限制卖房,奖励租房,闲置罚款”的政策,各级政府多方式筹集资金,打折购买现有竣工房屋,然后全部租赁出去。(5月27日《昆明日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2-05-27/105624486895.shtml
所谓“限制卖房,奖励租房”,按照陈先生的设想,就是把注重买房的调控,转变为买房和租房并举的调控,把买不起、暂时买不起或暂时买不起大房、好房的居民,从销售市场引导到租赁市场上来。这一举措固然有利于打击炒房等房市投机行为,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公众买不起房,就一定能租得起吗?
以笔者所在的昆明为例,目前城区房价大约在每平米一万左右,而50平米公寓房的租金已达2000元左右。事实上,从2010年起,随着调控政策的加紧,全国大多数城市的租金都已水涨船高。众所周知,当房屋租金达到房价一定比例的时候,对普通民众来说,与其每月花不菲租一套别人的房子,远不如贷款买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
更不应忽视的是,在陈先生的建议中,还有这样一条“各级政府多方式筹集资金,打折购买现在竣工房屋,然后全部租赁出去”。没有人怀疑政府有这样的财力,倘若再辅之以足够严厉的“限制卖房”政策,这样一来,完全可以想象,政府将垄断整个房屋租赁市场。资源性产品一旦被垄断尤其是被政府垄断,那么必然导致,其一,价格肯定低不了,其二,质量无法保证,最重要的是,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一点,看看我们电力、电信、铁路以及油企就知道了。
陈先生的建议未必不是出于好意,但很显然,他错误地预设了一个价值前提:政府是道德完人,政府不会从市场中盈利,所以房地产市场最好应由政府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不仅是一种计划经济思维,也过高地估计了政府的道德水准。事实早已证明,房地产市场的最大获利者不是开发商,而是地方政府,有数据显示,有超过五成的利润流向了政府。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在出台打击、调控政策时,会有一种投鼠忌器的游离心态,总是打不到房价畸高的七寸。市场其实并不相信道德,开发商和炒房者之所以抬高房价,让民众苦不堪言,也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们道德水准低劣,良心尽失,而是现行的法律和制度环境给了他们牟取暴利的空间,释放了他们“利益最大化”的人性本能。相应地,政府也并不是道德的形象代言人,卖地政策让政府获得了极大的利益,面对房屋租赁市场这块可能更大的蛋糕,政府能够克制住自己的冲动吗?
必然重申的一点是,任何时候的任何调控措施,唯一的出发点都应该是有利民生,而非诸如“拉动内需”“有利宏观调控”等宏大议题。“限制卖房、奖励租房”给民众带来的好处都是不确定的,随时都可能因为政策变动而改变,恰恰相反,对政府而言好处却是肯定的,无论是打折收购现房,还是垄断租赁,政府都可以两头受益,再一次成为最大的赢家。如何才能调控好房价,我提不出更好的建议,但我知道,连保障房建设这种基础性的工作都做不好,反而是过度干预市场的基本运行,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