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去年以来,一些慈善组织在公开透明方面存在的问题经媒体曝光后引发公众密切关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7日上午就公益慈善事业创新与发展等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对此表示,不能因为个别公益慈善机构的不良做法而影响我们对中国慈善事业总体发展形势的判断与评价。(中国新闻网5月7日)
无独有偶,针对近来备受关注的“毒胶囊”事件,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副会长、空心胶囊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世德称,“此次铬超标胶囊涉案企业只是行业中的一小部分,乱象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但不能因为个别害群之马,就说整个空心胶囊行业乱象丛生、无可救药,这样的结论未免武断。”(《人民日报》5月7日)
官员腐败事件频发,民众忧心忡忡,有人说“只是极个别现象,总体上还是好的”,道德滑坡严重,18个路人面对被碾压的女童漠然而过,也有人说,“道德滑坡并非社会主流,我国道德现状总体上还是好的”。几家公办慈善机构相继陷入丑闻,“毒胶囊”事件再次将食品药品安全置入举国关注的境地,依然还是这套“个别现象,总体是好的”说辞。稍有留意就不难发现,但凡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到了让民众无法容忍的地步,这种“个别论”就会习惯性地浮出水面。“个别论”与“国情论”一样,几乎已经成为官方和准官方回应民意、试图化解信任危机的两把常规“武器”。
“个别论”的后面,往往跟着“不因个别现象而影响整体判断”的句式。这其中,既有安抚、宽慰民心的成分,也有教导民众不要“以偏概全”的循循善诱,用心可谓良苦。只是对这番好意,民众却未必领情。一方面,“个别论”能否成立,本身就充满了疑问。由于信息严重不对称,诸如食品药品安全、道德滑坡、慈善丑闻以及官员腐败等社会问题,民众高度依赖舆论监督,而众所周知,舆论监督受制于现实环境等各种因素,往往又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基于常识判断,公众完全有理由相信,曝光的仅仅是极少数,而未曝光的才是大多数。而从现实经验出发,无论是从大米、食用油、馒头、奶粉等基本食品的无一幸免,还是“路遇老太太摔倒你扶不扶”成为全社会共同面对的一种道德困境,都很难让人从内心真正认可“个别论”的成立。
更不该忽视的是,抛出“个别论”的,往往都难以摆脱利益身份的嫌疑。慈善事业运行的状况好坏是民政部的主管范围,而“毒胶囊”则直接关系到中国医药包装协会这类组织的内部管理甚至存在价值,因此,民政部部长说“慈善丑闻”,与中国医药包装协会副会长说“毒胶囊”异曲同工,说到底都是一种“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不仅很难有多少公信力,相反会给人一种强烈的自我辩护的意味。不仅如此,这类“屁股决定脑袋”的言论所折射出的一种卸责心态,让公众看不到丝毫改进现状的希望,又进一步制造了恐慌情绪,加剧信任危机。
事实上,退一万步说,即便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个别”的,
http://news.sina.com.cn/c/2012-05-07/074424377761.s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12-05-07/1124243786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