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国内第一份关于“少年儿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的调查报告。调查发现,孩子对偶像和榜样的区分度并不明显,而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榜样中,除了雷锋,其余都是文艺体育明星式人物。(《中国青年报》3月15日)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事实上我们不该悲叹,为什么青少年最喜爱的偶像和榜样中,有如此之多的文体明星,而应感到一丝欣慰,好歹还有一个雷锋,让这个调查结果显得不那么功利和现实。很多时候,偶像其实就是文体明星的代名词。
尽管我们可以以娱乐化的目光看待这个并不意外的调查结果,但这个调查背后所呈现的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的贫乏和社会发展的某些现实问题,却是值得人们深深思考,并且无法回避的。“少年儿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课题组副组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所说,偶像和榜样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必不可少,他们总需要通过偶像和榜样来确定自我成长的方向,通过模仿偶像和榜样,实现社会知识的习得与自我成长。因此偶像或者榜样的力量不仅巨大,而且在某些时候,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绝大多数青少年把文体明星当成自己的偶像或者榜样,固然是因为这些明星身上有积极的一面,但应认识到,这些所谓积极的一面,其实是在明星效应下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诸如“诚实,善良、坚强,不放弃”,哪个人普通人身上不能找到几个?与其说青少年欣赏的是这些明星的优秀品质,不如说真正让他们折服的,其实是明星头顶上那巨大的光环,一夜成名的神话,过度商业化包装下的完美无缺,以及成名后赢者通吃的特权……
文体明星满足了正处于幻想年龄的青少年对未来的全部想象,构筑了一个梦境一般的虚拟现实,但对他们的成长却未必有多少帮助,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带给他们一种心浮气躁的心态,从而脱离现实去追逐所谓的梦想。但显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责备这些青少年幼稚、浮浅,甚至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有其理性的成分,因为以成功为衡量一个人唯一标准的价值观,不仅在智识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中间,即使在我们的成人世界,也已经是一条人所共识的显规则了。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里,过程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只看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似乎也渐渐失去了培育一个人通过个人努力奋斗而成功的现实土壤,对有些人来说,成功太容易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成功却是永远也无法企及的梦想。也因此,膜拜那些一夜成名或者一战成名的文体明星,透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明星各领风骚两三年,人们很快就会把他们忘记,在功利的社会里,只有速成的偶像,没有永恒的榜样,能够被记住的,永远只有最光鲜的那一个。其实人生何处无偶像呢?我就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他最崇拜的人就是家门口卖牛肉面的老头,原因是他的牛肉面是世界上最棒的牛肉面——用自己的双手赢得别人无声的尊重,从自己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也许我们就不至于那么焦虑不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