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令捆绑户籍是以公平换效率
(2011-03-13 00:38:26)
标签:
杂谈 |
吴龙贵
今年1月26日,国务院公布了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因应“国八条”,中国各地落实细则随之陆续出台。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南京、成都、长春、南宁和贵阳等城市已经出台调控细则。(《新京报》2月20日)
近期各地密集出台的限购令,均与户籍直接挂钩。这固然是新“国八条”精神的具体体现,但细加分析,却可以发现,同样是以“户籍”为门槛,但各地的心态却各有不同。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越是经济发达、外来人口越多的城市,内外差别就越大,对外地人购户的要求就越发严苛。譬如上海、广州、北京则要求两年到五年不等。
很明显,与户籍捆绑的限购令,在调控楼市的同时,还夹带着“调控人口”的私货。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剧增、资源紧张,北上广地区都有控制人口的冲动。但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直接出台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于法无据,于时不合,更容易招致舆论非议。在此语境下,新“国八条”的出台真的是一个天赐良机,即可以显然地方政府打压房价的决心,又能够不动声色抬高外来人口进入的制度门槛。
就限购令本身而言,捆绑户籍无疑是一道“杀手锏”。北京出台“提供连续5年纳税证明”的限购令之后,楼市一片风声鹤戾,有业内人士称,“见过严厉的,没见过这么严厉的”。但要认识到,调控房价固然重要,但不能没有底线和原则,追求调控效率,不能以牺牲社会公平为代价。此轮调控以限购多套房为主旨,目的在于打击囤房、炒房现象,但外来人口连一套自住房都没有就直接被“限”了,明显有误伤之嫌。此外,在打破户籍壁垒成为主流意识的今天,“户口”背后附着的身份福利本该是政府极力淡化和避免的,而现在却加以强化,甚至赤祼裸地运用于公共决策,这种制度性歧视,不能不说是管理手段上的粗暴和理念上的巨大倒退。
更重要的是,捆绑户籍的限购令,散发出浓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对外来人口构成了直接的利益伤害。数轮调控之后,我们尴尬地发现,房价未见明显回落,房租却已连创新高。不断上涨的房租加剧了没有自住房的外地人的生活成本,而受益者却是拥有多套房的本地人。如果调控的结果只是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的利益转移,那么其意义是大有疑问的。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是,某人兴奋的宣称,限购房政策出台后,他的北京户口值钱了!买不了房的外地人,先跟他假结婚,然后贷款买房再离婚,他则一面享受“艳遇”,一面收取好处费。末了他感慨:做北京人,太幸福了!这荒谬的一幕,会不会在现实中上演不得而知,但这句“做北京人,太幸福了”却真真切切地描绘出,在同个国度里,不同地区的不同国民之间的巨大的权利鸿沟。
本该丢进历史垃圾箱的户籍制度,却一再地成为地方政府的决策“利器”,这一方面反证出消除户籍的制度阻力之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少数管理者还缺乏现代管理意识,以及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往往会为了达到目的,而功利化地选择效率而牺牲公平,缺少平衡的管理艺术。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比调控楼市更为重大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