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气原因”不是公共安全的替罪羊

(2011-01-09 22:32:03)
标签:

杂谈

武汉卓刀泉立交桥于20091119日通车后,如今桥面上出现了坑洞,最大一个直径25厘米左右,车辆快速驶过,颠簸不平。对此,武汉城投集团称,受天气影响,桥面容易出现裂缝,桥体安全性不存在质量问题。(《山东商报》12

http://news.sina.com.cn/c/2011-01-02/063421748014.shtml

通车仅一年多的立交桥,便出现在了坑洞、放射性裂缝,这本来就是工程质量存在问题的最好证明。然而投资方却说,“桥体安全性不存在质量问题”。莫非在投资方眼中,只有桥体倒塌甚至发生事故才算是质量问题?本来是想安全抚公众情绪的,结果搞得大家更加惊恐不安。

投资方的具体解释是,“受天气影响,桥面容易出现裂缝”。言外之意大概是想说,天气非人力所能控制,所以出现裂缝是正常的,不出现反而不正常。不知道投资方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这个逻辑听上去比“天气”还反常。“天气影响”或是实情,但这只不过是路面出现裂缝的原因,而不是“桥体安全性不存在质量问题”的合理辩解。稍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天气原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大小,不仅是建筑工程安全性的重要考量标准,而且可以说是最底线的要求,所谓“弱不禁风”,假如一座关乎民众出行安全的公共建筑连“天气”这一关都过不了,怎能不让人担忧?

“天气原因”不是公共安全的替罪羊,相反,倒是某些人为原因值得好好深究一番。有两个细节不得不提。一者,卓刀泉立交桥路面出现坑洞和放射性裂缝之后,只见投资方的自说自话,却未见相关政府部门的声音。立交桥当属公共项目,其安全性如何理应在政府的严密监管之下。相关管理部门的失语,一方面造成了信息真空,让民众陷入了真相未明的恐慌之中,另一方面也等于把解释权完全交给了投资方。结果就是,投资方想说什么就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有利就说什么,毕竟老天不会说话。

另一个细节是,武汉城投集团人士表示,出现裂缝主要是桥面使用新材料所致。他说,桥面的彩色颗粒使用了脆性材料,颗粒下的沥青路面又为柔性材料,两种材质首次搭配,其融合性对气候、气温等要求较高,受天气影响,容易出现裂缝,有的经车碾压,变成坑凹。一般来说,所谓“新材料”大抵都意味着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的价格,但问题是,高价能否带来更高的安全性?譬如,两种材质首次搭配,有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对气候、气温要求较高”这个问题?进而言之,如果不仅不能增加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反而留下了安全的隐患,那么新材料的使用究竟有没有必要?

公共设施的建筑质量,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巨大。因而,公众希望能看到权威部门的权威声音,而不是“天气原因”这样的自我辩护。南京耗资5000建成的汉中门大桥,一年不到便出现裂口,接到投诉后施工方竟用胶水粘上;武汉长江三桥建成10年来竟有24次维修……在这样的现实下,这不是什么过份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