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别成瓜分遗产的开始
(2010-08-05 23:29:55)
标签:
杂谈 |
刚刚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广东丹霞山门票或将涨价。昨日,刚参加完巴西利亚世界遗产大会回来的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黄大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以后对丹霞山的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力度加大,肯定有些成本会要相应增加。(昨日《信息时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5/013020827571.shtml
申遗是景区门票涨价的前奏,这已经被无数次证明。包括张家界、西递宏村、承德避暑山庄、九寨沟、黄山、武当山在内的许多景点门票价格,都是在其成为世界遗产后大幅提高的。其中九寨沟更是多次涨价,大有将涨价当成宣传自己是世界遗产的意思。
其实不妨更直接点说,很多景区申遗只是涨价的一个配套程序而已。目前,丹霞山门票价格是成人100元,节假日120元。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黄大维表示,丹霞山在全国同类世遗景区中,门票是最低的。不同景区的观赏价值、知名度以及服务品质肯定参差不齐的,因此票价有高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一旦申遗成功,就成了“同类”,这样看来,申遗还真是缩小差距的一条终南捷径。
相比借节假日、黄金周涨价,借申遗成功涨价,底气要充足得多。前者类似于趁火打劫,民意反弹很大,发改委面子上挂不住,多少也会象征性地斥责一番,尽管从来就没看到什么效果。而后者的理由就显得很有档次,“随着以后对丹霞山的保护和建设措施的力度加大,肯定有些成本会要相应增加”,好不意思成了世界遗产,还不得好好地保护,而保护是需要钱的——这是多么不容辩理由啊。
当然,公众对此仍然是嗤之以鼻,从各种角度来论证申遗式涨价的无耻。譬如成本不透明,没有经过听证程序等等。应该说,这都很有道理,但许多有道理的事情,一旦遇到咱们特殊的国情,就常常变得不切实际了。说成本,事实上这么年来国内的景区就没有哪一个曾经透明过,说听证,往往是听证过后公众才幡然醒悟,“还不如不听呢”。在此现实下,与其纠缠于怎么都是要涨的票价问题,不如关心一下另一个问题:申遗成功是否是瓜分遗产的开始?
先来看看刚刚申遗成功的丹霞山下一步的宏伟规划吧。黄大维表示,将会把周边地区的旅游景点按照更高的要求去配套建设,让丹霞山真正成为广东省的王牌景区。在景区的推广方面,将会考虑和广东省内其他兄弟单位一起,在原来的基础上推出广东省的世界遗产旅游线路等。所谓“王牌景区”、“世界遗产旅游线路”,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做大做强,就是大干快上地搞设施建设,不遗余力地发挖现有资源,尽可能多地招揽各地游客。一语概括,有了“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大伙儿就使劲折腾吧。前一句话还在说“保护”,后一句就是“开发”,景区的司马昭之心何其强烈啊。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景区的旅游承受力都是有限的,游客的激增,必然会给自然生态造成人为的破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为了吸取更多的游客,景区也毫无选择地会进行过度开发,这与申遗的初衷显然也是背道而驰的。按照目前的思路走下去,申遗成功很可能意味着瓜分遗产,乃至败完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开始。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得悲哀地承认,景区门票涨价倒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分流部分游客,暂时缓解一下景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