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坝烂尾的未竟之问
(2010-07-19 21:37:18)
标签:
杂谈 |
绿坝烂尾的未竟之问
去年由工信部推广的绿坝花季护航软件北京项目组因经费问题已经关张,所有人员遣散;而位于郑州的另一项目组也在艰难维持,随时可能关张,届时将有2000万绿坝用户失去技术和客服支持。(《京华时报》7月13日)
绿坝甫一问世,便遭板砖无数。先有网友质疑其强制安装而生个人信息泄露之忧,继而两位法律界人士公开上书,指其涉嫌《反垄断法》。而在今年年初,美国一家软件公司起诉绿坝涉嫌抄袭,更是引来外交部的正式回应。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然而在舆论非议渐趋平静之际,却传来绿坝“烂尾”的消息,多少让人有些始料未及。
不管你是否认同工信部的推广模式,但就绿坝花季护航这个软件本身来说,它是没有恶意的。绿坝一开始就定位为一款不良信息过滤软件,“不强制安装,全免费”,更是清晰地显示其公益本色。而2000万用户,也足以表明绿坝已经初步取得了市场的认可,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因而,正如人们当初质疑其“为什么要装”一样,现在同样要追问:为什么会“烂尾”?
相关人士给出“因经费问题关张”的解释看上去似乎理直气壮。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就曾表示,“这个事情是按市场规则办的”,既然是按市场规则办,当然是一切以合同为准。据悉,工信部去年4月要求安装这款软件,并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向两家公司支付了4170万元,买断其一年的服务,供全社会免费使用。如今一年期满,企业停止服务,也不算不厚道。
问题是,曾经力主推行绿坝花季护航软件的工信部也可以撒手不管吗?当初安装这款软件,是为了过滤不良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如今这样的社会需求仍然存在。除非相关部门认为这款软件强大到一年时间足以让不良信息销声匿迹?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即工信部从一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干脆停止了交易。倘若如此,则更让公众不解:一款软件是否有效果,为什么不事先做好充分的论证和调查,非得花上4170万元的巨资去买一个“教训”?
事实上,早在绿坝推出之时,舆论对于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便颇有质疑。业内人士的说法是:此类过滤软件的开发并不复杂,其成本至多不会高于10万元。由此而想到如今绿坝“烂尾”,而相关部门没有任何应对措施的局面,政府采购科学性以及信息透明度的问题再一次浮出水面。要知道,绿坝虽然是免费使用,但4170万的公共资金却是真金白银的付出。为此,纳税人想要得到相关部门的一个明确说法,并不是过分的要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