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乳品新国标下降的假国情与真利益

(2010-07-19 21:36:41)
标签:

杂谈

乳品新国标下降的假国情与真利益

吴龙贵

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于3月26日由卫生部批准公布。在生乳标准中,乳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不低于2.95%降到了2.8%,菌落总数则从2003年的每毫升50万调至200万,均为“历史新低”。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回应说,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和产业实际。(《新京报》7月14日)
    乳品新国标于3月26日即向社会公布。之所以在公布之初未引起关注,而在事隔4个月之后被置于舆论聚焦点,最直接的原因是,本月初甘肃、青海和吉林三地又发现了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三鹿”事件已经过去两年,但三聚氰胺仍然阴魂不散,让公众对乳制品安全的信任降至冰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乳品新国标“一夜倒退25年”的事实,既像是一种挑衅,更像是一种暗示。
    卫生部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生乳蛋白质指标降低后,对老百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普通民众弄不清生乳与乳制品之间的关系,但“有好奶源才有好牛奶”的道理众人皆知,降低生乳蛋白质指标,必然会导致乳制品安全指数和品质的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横向比较,在丹麦,在新西兰,在几乎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更是严至中国的数十倍。中国生乳蛋白质指标25年未提升本来已经罕见,而不升反降更堪称食品安全史上的一大“奇观”。由此回看专家所称的“不会产生影响”,或许加一个“致命”更为合适些。这背后是否透着一种“国人天生命贱”的傲慢与偏见?
    国情论再一次浮出水面,成为包治百病的跌打药。什么样的国情呢?一是尊重目前国内的养殖现实。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为代表的北方奶源大省,由于养殖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徘徊,近半原奶达不到2.95%的标准。“与其桌面下偷偷摸摸做,不如把事情拿到桌面上解决。2.8%就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农业部奶办主任王俊勋此前曾如是表态。二是利于生乳的质量监管。此前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中,正是奶农为了增高蛋白质含量而添加了三聚氰胺。标准降低的潜台词就是,奶农没有了往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利益驱动。
    国情论下包裹的谎言是如此直白。前者,低水平养殖、奶企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被公认为是奶源环节频频暴露出安全漏洞的根源所在,作为国家级安全标准,不去引导和带动奶企产业更新和升级,反而是迁就和鼓励落后的生产方式,那么我们的乳制品生产何时才能进步?后者更加是一种异想天开,因为制订再低的标准,也会有更低的乳制品出来,并且标准越低,违法的成本越小。拿一纸“标准”去赌不法者的“良心”,这注定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换言之,“一夜倒退25年”的乳品新国标,以奶企的劣质化生存与监管便利为代价,换来的只能是公共安全的危机四伏。
    这就是“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两年多来的深刻反思吗?这就是70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11个部委机构耗时数月,几易其稿之后交给国人的一份应对食品安全危机、拯救监管公信力的最终答卷吗?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新国标在出台之前,专家组在蛋白质含量等标准上,已达成2.95%的共识,甚至在出台前的最后一刻,仍然坚持的是这一标准,然而最终被逆转。这其中,奶企、奶协和农业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导致乳品新国标下降的并不是什么国情,而是一些部门和企业的自我利益。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动辄就被既得利益集团绑架,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国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