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书包养肥了多少教育“食利者”
(2010-06-02 23:16:48)
标签:
杂谈 |
沉重的书包养肥了多少教育“食利者”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统一征订教辅书,但依旧未能斩断教辅资料伸向学生的捞钱“黑手”。记者在安徽调查时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减轻负担,书包依旧被多种多样的辅导书占据。事实上,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各个学校仅仅用家长签字的一张订书单,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继续进行着“统一征订”。本应干净的义务教育产业,正面临着被蚕食和破坏的巨大危机。(《经济参考报》6月1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6-01/015120382670.shtml
早在2001年6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第三条规定: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禁止任何形成的强制搭售、征订行为。从此以后,教育部几乎每一年都要联合其它部委下发一次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进校统一征订教辅的文件。这再次验证了一个常识,凡事一旦到了“三令五申”的地步,也就离“管不了”不远了。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腐败,尤其是当利益来得特别顺手的时候。以安徽为例,每名小学生一年在教辅上的平均花费大约为300元,以该省近1000万的中小学生人数来计算,每年的教辅销售额能够达到30亿元。这样一块诱人的大“蛋糕”放在眼前,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将会引发怎样的疯狂。
然而讽刺的是,各地教辅书“统一征订”现象肆虐背后正是行政力量的推动。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凭借行政垄断,将教辅材料进入学校的权力牢牢控制在手中,更方便地实现部门乃至个人进行权力寻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被自愿”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封口,顺利地规避了法律和政策风险。换言之,本该是教辅市场管理者的教育部门,已经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主动食利者。
以行政力量为代表,一个流水般的“教辅”利益链浮出水面。其中包括省教育厅下属的教辅编写和出版机构,以及最为关键的发行部门。也许人们很难相信,日渐式微、一向门可罗雀的新华书记居然在闷声发大财,安徽省新华书店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
混乱的教辅市场,不仅掏空了家长的钱包,最大的危害还在于对中小学生构成了双重伤害。其一,这些只为疯狂逐利而炮制出的教辅材料,很难有什么质量可言,其二,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减负陷入了“越减越重”的困境。对于减负,社会上已经煞有介事地说了很多年,最终都归结为应试教育的问题上来。但事实上,对比现实我们才蓦然发现,和腐败是造成高房价的重要原因一样,学生课业负担重也有腐败的一份“功劳”。只能感叹一句,沉重的书记养鸡肥了多少道貌岸然的教育“食利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