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为什么如此牵挂一个德国“志愿者”?

(2010-05-31 23:25:14)
标签:

杂谈

有网友发帖称,今年32岁的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博客被广西有关部门要求关闭,而这位被网友称为洋雷锋的老外,也可能因为没有做志愿者和教师的资格离开中国。不过卢安克在其博客的关闭声明中说,这是一个完全自愿的决定(《新快报》531

http://news.sina.com.cn/s/2010-05-31/011820376495.shtml

 

 

卢安克在中国是个名人。2001年开始开设博客和个人网站,网站上有他翻译的上百万字的教育论著;在博客中,他张贴了自己不少的研究成果和作品。2010年初,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播出了对卢安克的专访,使得更多人认识了这位老外。

 

 

现在这个自称“不会离开山里孩子”的德国“志愿者”,也许真的要离开他的孩子了。对此,网上有许多猜测,譬如有网友称,卢安克在媒体上经常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可能是他受警告的原因。但我觉得官方给出的理由还是比较充分的,确实,按照相关法律,一个没有资格的人是不应该在中国任教的。

 

 

只是,许多事情真的需要如此较真吗?“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宪法的庄严承诺,但事实上,因贫失学儿童在偏远贫困地区仍然大量存在,这个时候官方怎么就想不到法律呢?“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个口号几乎快成了我们的基本国策了,但我们看到,很多地方最苦的就是孩子,最穷的就是教育,漏雨的教室,短得几乎握不住的铅笔,工资不足以生存的代课老师……这些我们的官方怎么就视而不见了呢?教育公平,已经不知在多少法律法规和文件中重复了多少遍了,但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打工子弟上学、升学的问题,这些我们解决了吗?

 

 

不是卢安克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卢安克。事实上,卢安克不是没有被拒绝过,之前,他曾在南宁、桂林等地的一些学校当过老师,但都没有好下场因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与现行的应试教育冲突,遭到家长的反对,学校只能解聘卢安克。不得已,卢安克来到广西东兰县坡拉村林广屯在村里以1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房子开办学校,免费给当地失学的孩子上课。我不知道卢安克能教给这些孩子什么,但我知道,卢安克走后,情况只会再糟糕,因为孩子们可能将面临再度失学的危险。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德国“志愿者”如此牵挂?不在于他的外国人身份,不在于他的奉献精神和安贫乐道,而是因为卢安克就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我们身上的不足甚至丑陋。2006年,有人推荐卢安克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他表示,“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懂得,教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所以他愿意把自己奉献给这些失学的孩子,然而在我们的官方眼里,一个没有教师资格的外国人居然在中国教书,这可是比失学重要得多的事情。多么讽刺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