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震后恐慌症仅因“心理敏感”?
4日凌晨3时许,广东茂名市电白县马踏镇、岭门镇、水东镇等镇受到地震谣言影响。群众从梦中惊醒,纷纷从屋里跑出来避震。随后,茂名地震局向市民发布短信澄清谣言毫无科学根据。针对目前频频出现地震来袭的谣言,专家称这是由于心理敏感引起的恐慌,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及时引导教育。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20多天,但很多人还是没能从灾难的恐慌情绪中解脱出来,各种地震谣言频繁,反复的出现,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虽然事后,这些地震谣言无一例外地被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但联想到在一个空穴来风的谣言侵袭下,一个城市的居民夜半惊魂的无措和窘迫,我忍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我所在的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谣言,我该怎么办?
我多半会随大流,逃出屋外去避震,尽管我知道,这样的传言十有八九是谣言。我承认,这是专家所说的“由于心理敏感引起的恐慌”。没办法不敏感,和生命相比,这样避险成本我愿意付出,也心甘情愿地被别人看作不理智或者胆小。这次大地震后,专家告诉我们,地震是不可预测的,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抱着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事实上到那时我敢肯定,也没几个人会说嘲笑我的话,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一样的。因为我们有太多未知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心理恐慌无法释放。对于我们所居住的楼房,能抗震几级,我们不知道,即便知道,开发商的话恐怕也多少诚信可言;对于如何辩识谣言,我们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只能听政府部门和地震专家的,可政府的辟谣总是显得姗姗来迟,人都跑楼下住一晚上了,第二天才千篇一律地来一句“毫无科学依据”,试问这句话的依据又是什么?而专家似乎也只会泛泛而谈“心理敏感”,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不敏感吗?
在这次大地震的反思声音中,我欣赏一句话:地震不可预测,但可以预防。我以为,这里所说的预防,也应包括对震后心理恐慌,以及地震谣言的预防,这同样也是在减轻地震的危害后果。但从现实来看,我们预防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譬如对于地震谣言,政府原本就该比普通公众有更多的敏锐和洞察,尽快告知人们真相是什么,并追查谣言的来源,彻底平息人们内心的疑虑。再譬如对震后人们的恐慌情绪,要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和科学精神,以确凿的依据来说服人,而不是模梭两可说一些尽人皆知的道理。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回避问题。就那些被地震谣言所困惑的人来说,保不准下一次谣言再起时,他们照旧还是乱作一团。
付出了代价,就应该有收获。一次大的灾难,应该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石。汶川8级大地震之后,我们要问,我们有收获吗?我们进步了吗?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下一次灾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