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不夜城”与“点油灯”的权利隐喻
郑州市日前公布夜景照明管理办法,明确政府鼓励沿街单位安装夜景照明,并单独装表计量用电量,市容行政主管部门将给予补贴。在受到市民欢迎的同时,夜景灯造成光污染、“不夜城”带来高耗能……“亮化工程”也招来种种议论。
对此事的争论已有时日,重提是因为今天看到了另一篇关于“照明”的报道:广东博罗白花径村自从1983年村里那台发电机坏掉后,就再也没有来过电,一直靠点油灯度日,因为穷,村里大部分人都已外出打工,仅4户人家。(新华网4月22日)
当郑州的市民对打造“不夜城”品头论足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同一片天空下,竟还有这样一个靠点油灯度过黑夜的村庄,而当白花径村的村民们在苦 叹 黑夜如此漫长时,也断然不会想到,遥远的郑州会是另一个光明新世界。地域之隔,竟让人生出时空交错之感。
之所以 把两者放在一起,不仅因为对比鲜明而强烈,更因为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某些共性。“不夜城”与“点油灯”在这里,成为一种隐喻,前者隐喻了铺张,奢侈 乃至炫耀性的发展冲动 ,而后者则是民生凋零和物质极度匮乏的真实写照,最终都殊途同归地指向了一个问题:公共品的供给。
如果我们还相信我们已经置身于是21世纪,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就不能不承认,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再是一个梦想,而一种最基本的公共品,政府有义务有责任保证供给,无论你身处于一个省会城市,还是偏居乡村一隅。但正如学者毛寿龙所说,公共品的供给不是越多越好,否则会造成结构性失衡,造成严重浪费。也就是说,公共品供给不仅体现出政府部门的执政良知和操守,还折射出行政理性和智慧。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两地的表现都很难如人意。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共识下,郑州市以“发达城市夜景都搞得好”,推导出“郑州的夜晚越亮,说明郑州的经济状况越好”, 从而顶着种种压力强力推行“不夜城”工程, 让人不敢苟同。而白花径村的情况更令人瞠目结舌,十几年来一直没有通电,原因竟是隶属不明,以致两部门相互推诿至今! 人们看到了权力的无限冲动,而没有看到权力的慎用,人们还看到了公共职责的遗失,而不是护守。
一个城市非理性地亮化起来,和一个村庄在沉默中黑暗下去,都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地域问题,甚至不是一个 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权利问题。不同的是,郑州市民的权利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被一种虚幻的美景架空了,而白花径村村民的权利则完全在冷漠中消失的无影无踪。毫无疑问,他们没有多少表达的机会,和反抗的力量,只能在外力推动下,亦步亦趋地生活下去,或太明亮,或太黑暗。
发展是个硬道理,但“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有起码的均衡,二是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还应包括权利的发展。如果权利依然贫困,经济再发达,社会再进步,发展都是不公平,不正义的,甚至是建立在相对剥夺感上实现。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8/0422/06/4A459OFM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