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慌”也是民众的一种理性表达

(2008-04-27 21:26:42)
标签:

杂谈

惊慌”也是民众的一种理性表达

近日,太湖再次发生蓝藻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引起了部分群众不必要的惊慌。专家认为太湖蓝藻已是常态,而非异常状态。这一现象会延续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对此,专家呼吁,要理性看待太湖蓝藻,采取科学的措施积极治理,不必恐慌。(《新京报》4月20日)

人们应该还记得,当去年5月,太湖水面爆发大面积蓝藻时,社会各界是怎样的一种忧心忡忡,这其中就包括不少业内专家。然而一年时间不到,当太湖再次发生蓝藻之时,专家的态度变成了理性看待,“不必惊慌”。

我们可以善意地理解成,这是专家以独立的身份和专业精神对民众进行的一种必要而适度的安抚,但其理由是荒诞不经的。“太湖蓝藻已是常态”,“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一现实传递给我们,尤其是身处危害波及范围之内的民众的信息是,问题日趋严重化,环境治理的无力和无措,以及正常生活将面临更大更广泛的影响。难道在危机感越来越强烈,灾害由突发性变为经常性的时候,民众反而要变得理性,不必惊慌了吗?如果这不是专家刻意回避问题的话,那么 我们只能说,专家高估了民众对灾害的心理承受力。

面对已成常态的蓝藻,民众不可能保持专家所谓的“理性”,因为处于灾害阴影下的生活原本就是不正常的。没有比水再重要的生活资源了,悠悠太湖,不仅是以一种怡人的自然景观而存在,它更是周边居民的全部生活依托。当管道里流出的是无法饮用的自来水,当抢购矿泉水和面包成为一种寻常的生活经历,外人是无法想象其中的痛楚和混乱。是的,过往的教训可以让我们在灾害来临前,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和更周密的安排,把风险降到最低,但民众内心的焦虑和动荡何以排遣?

同样,在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危机面前,民众也无法不惊慌。太湖大面积爆发蓝藻的原因,此前已经形成共识:一是天灾,全球气候变温,二是人祸,水污染严重,而治理却得得捉襟见肘和严重滞后。由此来看,民众惊慌的其实不是蓝藻,而是我们对待蓝藻的态度。这恰恰形成了对专家呼吁的一种质问:惊慌不仅不是不必要的,而且还是必须的。民众可以忍受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蓝藻“骚扰”,但无法忍受把这个充满弹性的时间变为某种理由。

当普通民众的基本生活质量遭到严重困扰,甚至将长时间地面临威胁的时候,惊慌和不理性既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露,也是权利意识之下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对此,无论是专家,还是负有管理之责的政府部门倒是应该“不必惊慌”,更多理性地看待。事实上,民众的“惊慌”同样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它的意义在于,提醒有关部门,问题有多严重,形势有多紧迫,责任有多大。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4-20/014015390524.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