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轻易站到道德至高点

(2008-04-01 21:11:0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不要轻易站到道德至高点

农民刘吉桂救助了44名乘客,央视《对话》栏目想邀请这些乘客到节目现场见恩人,却无人到场。栏目编导在手记中指责这些人不懂感恩。有网友称,这些受助者曾参加过湖南卫视的元宵晚会,还给刘吉桂敬过酒。 (中国新闻网4月1日)

网友们看法不一,有人谴责那些受助者,但也有一些网友批评《对话》编导不应该这样指责,更有网名颇有深意的认为"不来不是他们不感恩,而是他们不想被CCTV."一件原 平常的事情,被央视编导这么一指责,徒生这许多纷争,或许这比44名乘客不来参加节目更值得深思.

勿庸置疑,央视编导的指责并不能让人认同.其一,这些受助者已经参加过湖南卫视的无宵晚会,可以证明他们不是不懂得感恩;其二,如其中一位乘客所辩解的,大家都有工作,不可能那么悠闲,说到就到,况且感恩也无需天天想着怎么报恩;其三,也不排除有些受助者对节目本身有一些看法.还有一点很重要,44个人同时"不懂感恩",从概率上说不过去.

由此引出一系列的问题: 怎么理解感恩?标准是什么?谁来设定这个标准?正是在这些问题没有厘清,理解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央视编导才会自说自话地作出了"不来参加节目见恩人"就是"不感恩"的狭隘判断,甚至不惜诉诸公共平台,以引起公众关注的方式,来放大内心的不满.显然,这种挟道德以责众的表达,在将自己送上道德至高点的同时,也陷入了不道德的窠臼.

不要轻易站上道德至高点,因为这太容易做到了.道德的范畴是如此的泛化,而我们又是如此的自负和冲动,稍不留神,就会把自己伪装成道德的终审判官,并且毫不自知.以事实而言,央视大家都知道,是一家新闻单位,弘扬社会美德是其固有职责,<对话>节目想必人人也都看过,有一定的教化功能.但我们不能把节目本身与道德混为一谈,做节目的 人当然也不能因此获得一种天然的道德优越感,仿佛"我即道德,违我者即不道德."现实恰恰相反,央视编导既没有通情,也未达理,便愤愤然得出结论,此时,他当然不是一个人在说话.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网友发出强烈质疑的原因所在.

不要轻易站上道德至高点,还因为道德太崇高,却又很脆弱.因为崇高,所以要拒绝庸俗,因为脆弱,必须小心呵护. 刘吉桂在节目最后对44个受助者说:“不来没有关系,我不会介意的,希望今后我们能多多联系。” 伟大总是蕴含于平凡之中,理解往往是最有力的一种道德传达.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401/03/48DQD4UI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