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打造“文化副都”绕不开民意追问
从山东曲阜向南8公里,有一座海拔只有200米左右的小山。拟议中面积达300平方公里、造价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的中华文化标志城主建范围,就在这里。山东省日前决定向全球征集标志城的创意规划方案,设置总奖金高达890万元人民币。(《第一财经日报》3月3日)诚如专家所言:“面对市场经济、面对全球化、面对人们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丧失道德精神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使天下大同的理想不仅成为中国人的理想,而且顺应历史潮流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理想。”打造“文化副都”,以承担起部分中华文化家园的功能,其文化意义和对民族精神的引领价值不可低估。而我也认可“精神需要物质来体现”的说法,没有一定的投入,对文化项目进行建设,包装和宣传,其效果自然不佳。以此来看“300亿打造文化文化副都值不值”,或许是一个伪命题。
但再宏大的文化主题,也必须放在现实的制度中去考量,再理想化的规划项目,也得经过民意最轻微的追问。这一点,不会因为它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改变,不会因为专家、学者的齐声叫好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它所承载的神圣使命而改变。在公共管理的价值序列中,打造城市形象,树立文化品牌固然重要,但都必须排在民生利益之后。而在公共决策的话语权分配中,民意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标志城的酝酿已有7年时间。早在去年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就已向山东省下发了《关于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有关意见的通知》。按照这一《通知》,标志城项目将分两步实施。3月1日,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省长姜大明亲赴北京,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标志城新闻发布会。一个省的党政一把手共同出席一个项目的发布会,已经足以显示这个项目非同一般的分量。而在此期间,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献言献策,阐述标志城的文化价值,提出具体规划方案。种种迹象表明,标志城已经处于“进行时”。
缺了点什么?缺了公众的广泛参与,缺了决策的公开和透明,缺了对公权力的必要制衡。事实上,对标志城的建设,一直就存在争议,具体的规划方案也是众说纷纭。新浪网的民意调查显示,高达67%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弘扬民族精神不等于大兴土木”。这固然不能成为标志城建设的有力反驳,但至少,公共决策不能绕开这些声音而独行。按现有规划,资金筹措方面的大政方针是“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也就是说300多个亿的预算开支,将从很大一部分由公共财政支取。对此,每一个纳税人都有权利问一句:经过我同意了吗?
很多时候,民众与政府的想法并不背离,草根也愿意相信精英们的意见更有远见,但必要的博弈程序不可少,因为它意味着对权利的尊重,意味着权力的合法性。两会正在招开,我期待有代表或委员能就此事提出提案和议案,在两会上议一议,300亿的项目,决不是一件小事。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03/0456150610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