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1月20日,贵阳下着冬雨,温度在零下3℃-零下1℃左右,在市西路一名年仅八岁的拾荒小女孩在一避风处,点燃着拾荒拾来的火柴和同行的两个同伴温暖着被冻僵了的双手。(人民图片网1月21日)
记者将这个场景拍成了一组照片,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细节对比,感染了众多的网友:寒冷的天气,与几个孩子稚嫩的面容,将要燃尽的火柴,与那一双双冻得有些变形的脏兮兮的小手……人们没有想到,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姑娘”在现实中上演了。同情,叹息,不平,想哭,成为蔓延网络的普遍情绪。但也有不少网友敏锐地指出:一看就知道是摆拍的,大街上可供取暖的杂物多得是,怎么会傻到点火柴取暖?再说现在贵阳除了大宾馆,已很难买到火柴。
我感动着网友的感性,也理解着网友的理性。说实话,在假新闻层出不穷,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屡遭的舆论生态下,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事先设计这么一组照片不是没有可能。但即便明白这个道理,我还是无法变得理性起来,因为照片无论真伪,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当我们悠闲地坐在电脑前看这则新闻时,总有一些弱小者在饿着,冻着。
是否摆拍,涉及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交给职能部门去评判吧,但至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注弱者的直观视角。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公平,有穷人有富人,有人在享受天价年夜饭,而有人却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但很多时候我们缺少感性认识,于是这么一组照片出现在眼前,拉近了我们与弱势者的距离,真实而又强烈,即便我们这些小市民都感到震撼,可见对比是多么得残酷。
事实上,照片“点火柴的小姑娘”从现实角度说并不夸张,跟许多孩子相比,她们甚至还是幸运的。据点火柴取暖的小女孩介绍,她家是贵州省织金县农村的,爸爸、妈妈带她来贵阳拾荒己有好几年了。小女孩平时在一家民办小学读书,周末不上学帮爸、妈拾荒挣点钱。可见,她们至少还能一家团聚,享受父母的关爱,至少,她们还有学可上,牢牢掌握着改变命运的一线生机。要知道,在很多时候,父母要外出打工挣钱,只能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农村,常年见不到,“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要知道,由于户籍壁垒尚未破解,在许多城市,外来人口子女上学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们不得不辗转往来,飘浮不定。
人,有时候不能那么理性,更不能因为理性而遮蔽了我们关注弱者的双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时刻保持痛感,心灵才能经常性地接受洗涤。这种关注,同样是一种力量,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力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需要借助这股温暖的力量才能获得绵绵动力。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s/p/2008-01-21/1232147923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