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务卡消费:有益探索才有制度进步

(2007-10-12 02:02:01)
标签:

时事评论

分类: 时评
 

公务卡消费:有益探索才有制度进步

 

珠海市本月初推出财政预算单位公务卡,日前实现财政支付系统与工商银行系统顺利连接,首批30个市直属财政预算单位的公务消费支出,10月1日起正式改用公务卡办理结算。从2008年1月1日起,全市直属近300家预算单位将全面推广刷卡消费。(《广州日报》9月23日)

 

事实上,早在今年7月,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就联合印发了《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并计划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务卡制度。然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从这项制度的甫一出台到此次珠海的具体实施,无论是网络反馈还是平面媒体,大多表示一种悲观的态度,有人问“公务卡能否刷出‘消费清白’”,更有专家直言“公务卡难担反腐重任”——新生事物一出生就遭遇尴尬,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分析这些质疑之声,无外乎两点:一是公务卡本身存在技术漏洞,二是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这样的观点不能说是错的,但也仅是正确的废话而已。试问,哪一项政策措施是完美无缺天衣无缝的?对公权力的约束又有哪一次不是最终归根制度上的原因?如果因此而全面否定“公务卡消费”这一反腐新政,不仅不公平,还有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

 

客观来说,公众的这些反应也并非完全是情绪化的表达。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的确出台了不少让人被事实证明是完全无用的反腐政策和措施,而被公众所诟病,最典型的莫过于“四菜一汤”的异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行政管理费用的持续疯涨让公众感到莫大的失望,其中尤以“三公”为甚。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3年25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到了世界少有的地步”。在此现实背景下,人们习惯性地抱以一种狐疑的目光,自然有其心理动机和“群体基础”,但多少有失公允。

 

所谓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相对于传统的现金支付的公务消费结算方式,公务卡结算方式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正如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行公务消费刷卡可以解决传统公务消费现金支付的多种弊端,提高单位公务支出的透明度,方便职能部门的监管。至于公务卡能否取得人们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妄加断言,但这是两个层面的事情,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上此举本身的积极意义,无视从中透露出来的行政善意。

“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已成共识,不可能靠一两个政策措施或者泛泛而言“制度构建”可以解决的,因此我们要多些宽容和理解,更多理性地去区分有益和无益的探索,而不是一味地质疑和唱衰,这毫无益处。我欣常一位经济学家的话:评价一种变革和政策优劣时,必须考虑政策的可行性,把这项政策与替代政策相比较,而不能把现实中根本不可行的理想目标作为反对一项政策的理由。制度的完善当然是最理想的目标,但若没有局部的些微的有益探索,哪会有制度进步?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9-23/031513950883.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