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 |
海南一中学校长为感化学生,重新唤回学生的向学意识,曾经3次跪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上课。令人震惊的是,在全校的早操上,面对千余师生,他双手合拢重重跪下,大声呼喊“求你们了,不要再玩闹了,好好学习”。 (《海南经济报》9月24日)
教师节刚刚过去,几起有关教育的热门事件便接踵而来,先是“疯狂英语”的李扬倡议学生向教过他们的老师下跪,后有女教师因为学生淘气,拿教鞭狠抽自己。可以例举的还有,不久前,某职校几名学生在课堂上虐师……无论是学生给老师下跪,还是校长给学生下跪,无论是老师自虐还是学生虐师,舆论的反应都是如此的热烈,然而声浪退去,尘埃落定,我们的心中却是如此的落寞:从何时开始,教育已然成了这样一个喧嚣的话题,屡屡被置于舆论漩涡之中?
周常德校长的惊世一跪,与那位以教鞭狠抽自己的女教师的心理动机如出一辙,即利用强大的道德感召力,达到劝诫学生发奋图强的教育目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校长是长者亦是尊者,在“男儿膝下有黄金”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一校之长以几乎可以说是放弃师道尊严的方式,向学生下跪,这是何其震慑人心的一幕?事实似乎证明了,“下跪”是有效果的。此前周校长曾3次跪着为学生上课,给学生们很大的震撼,“一些很调皮的学生确实不再‘闹课’了,都安静了下来。”——然而,这是可持续、可复制、可无限升级的教育模式吗?
谁也不能否认周校长在下跪的一刹那,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大爱,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和对学生最炽热的爱,做不到这一点。师者有此心,我们夫复何求?但教育不该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所表现出来,更不该被矮化为“谁向谁下跪”。因此,下跪所体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留下,下跪所传递的最真实的师者的体恤之心可以留下,但下跪这一特定的教育方式需要回避。这无关师德,更无关尊严,仅仅是一个教育方式方法的纯技术性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道德高度和人格魅力,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乃至终生受益无穷,但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毕竟有其规律性,我们必须尊重其发展的内在机理。“下跪”这样一种带有一定“道德绑架”性的劝学方式,注定效果是有限的,频频使用,更会呈现出一种“边效递减”效应。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校长之所以要“下跪”,老师自所以自虐,也是教育无力、师者内心焦虑的一种折射,再耀眼的道德光芒也不能掩盖这一切。当然,这并不是老师、校长们的错,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同一天的《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有60.38%的小学教师有倦怠倾向,专家分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追求升学率给教师带来的考试压力。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师是任何都最值得尊敬的人,在此共识下,也许“我们怎样才能不让校长下跪”,是比“校长为什么下跪”更值得深究的命题。
http://news.sina.com.cn/s/2007-09-24/094513958516.shtml
前一篇:回报社会彰显企业财富品质
后一篇:公务卡消费:有益探索才有制度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