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 |
平静接受“刘翔失利”显示大国气度
近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每跨越一栏,刘翔承受的压力都在增加》。文章说,在北京奥运会上,没有一位世界冠军得到的宣传和承受的期望能与刘翔相比。为此,某门户网站做了一个很在意思的民意调查,调查显示,有75%的网友对“如果奥运会刘翔未夺得金牌”表示“有点遗憾,但是平静接受”,“无法接受”的只占5%,而对另一项调查“你如何看待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近78%的网友表示“奥运精神不是追求金牌,发挥出水平即可”。(据新浪网)
我们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力挫群雄,然后高举双臂,以其习惯性的动作庆祝胜利,而中国运动员也个个神勇,捷报频传,中国国歌一次次响起……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刘翔未能夺得金牌,如果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表现不佳,怎么办?国人会报以什么的心情?这是令人关注,也是最为现实的问题。
数以万计的热心网友给了我们答案。坦白说,这个答案多少有些让人意外。众所周知,我们是一个对排行榜比较热衷的国度,尤其是对奥运会这样全世界瞩目的大舞台,我们更是从来就没有吝啬过自己的热情,每届奥运会,盘点金牌和奖牌,都是我们的传统“保留节目”;另一方面,当然是因为08年奥运会在我们家门口举办,关于中国能否成为“金牌榜第一”早就甚嚣尘上,政协委员邓亚萍在一份提案中还曾特意提到过“不要过份强调冠军”——但意外之外是惊喜,某种意义上说,当绝大多数公众都对“刘翔失利”能够平静接受,认为“奥运精神不是追求金牌”的时候,是国民心态成熟的一个标志,是一个大国气度的最佳展示,而这些,正是我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信心来源。
我们曾经有过靠一场胜利承载“振兴中华使命”的时候,也曾有过因为一块金牌而举国欢呼的时刻。在特定时期,应该说,这对振奋民族精神,团结国民的凝聚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意义非凡。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某些体制上的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以及一些陈旧的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体育背负了太多的压力,我们给体育注入了太多的内涵,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样一个原初的问题:体育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我们却一直都在游离于这条轨道之外。“冠军搓澡工”和“长跑小神童”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矛盾积弊的一次次集中暴发,抑或称为是对我们的某种提醒。
让体育回归体育,让奥运回归奥运,网友们的反应告诉,对体育对奥运我们理应怀有最质朴的理解。运动员有运动周期,奥运上强手如云,差距只在毫厘之间,胜负更是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即便我们对刘翔夺冠抱以无限的期待,也不能要求他一定要夺冠。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事实上,无论刘翔能否夺冠,只要尽力了,他依然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无论中国运动员能否取得佳绩,只要展示了他们的风采,都不损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和圆满。
我们都知道,在和平年代,奥运会被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世界各国展示国力的最好舞台,我们当然有理由争强好胜,不甘落后于人。但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共识,一个体育大国,不仅表现在竞技水平的高低,金牌数量的多少,而更应该体现在国民心态的健康与否,奥运会上比拼的不仅是项目,更是综合素质。而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7/0951139078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