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除行政积弊需更新执政理念

(2007-10-12 01:44:32)
标签:

时事评论

分类: 时评
 破除行政积弊需更新执政理念
 
9月11日,记者从綦江县获悉:该县针对各类领导小组泛滥的情况,对原来的119个领导小组进行调整,撤除77个后,目前暂存42个,比以前缩水了2/3。 (《成都商报》9月12日)
 
行政机构慵忡,人浮于事,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对于这一点,“领导小组”无疑是一个最佳的范本。显然,这种现象并非一地独有,但是一个县多到同时有119个领导小组存在,还是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诧异。诧异之处不仅在于数量,还在于公众会有这样一个困惑:这么多的领导小组都在领导什么?
 
现实给出了答案。在綦江县对这119个领导小组进行调整之后,机构“瘦身”了,职责分工却变得更加明确,人员减少了,办事效率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此多的领导小组的存在,不是1+1不能大于2的问题,而是1+1可能小于1的问题。对此现状,恐怕公众更多的不是急着喝彩,而是反思。
 
一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提倡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却贯彻和执行的不够坚决。客观而言,领导小组有其存在的必要。行政事务本身是比较繁杂的,有许多临时性的、综合性的任务,落在哪个机构都不合适,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也无法解决,这就需要成立一个领导小组,从中协调工作,整合多方资源,体现集体智慧。但在缺少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权力约束的现实背景下,对于什么情况下应该成立领导小组,怎么成立,规模多大,决定权在谁手里,有着太大的弹性空间。
 
于是制度缺口由此打开,演化出了种种怪现象:本应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成立的领导小组,本身成了一个难解的问题;本应是民主集体制优势最好体现的领导小组,却成就了某个领导的“一言堂”;本应是为某项临时任务而成立的领导小组,却长期占据着有限的行政资源——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是,“非典”已经过去多年,而“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却在该县政府机构中赫然在列,这不能不说是个不大不小的讽刺。
 
深化行政体制的改革,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核心就在于人。“一个县有119个领导小组”现象,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公共财政,造成办事效率低下,还容易形成机构与机构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谁都能管,最谁都不管的局面,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所谓“八个婆婆管不好一头猪”。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由来已久的行政积弊,譬如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多好办事,政府机构越多越好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綦江县大刀阔斧地进行机构缩编的勇气固然值得许多地方政府学习和借鉴,但相比之下,更新执政理念才是根本。如果政府机构不能回归服务本位,如果公众利益没有被放在第一位,那么“瘦”下去的领导小组迟早还会慵忡起来。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2/061912552791s.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