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解高校债务危机还需从自身入手

(2007-08-03 01:34:31)
标签:

时事评论

 

化解高校债务危机还需从自身入手

 

 

       教育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表示,不会采取“学校合并的途径”来化解高校债务“危机”。虽然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表示“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但教育部网站还是罕见地用“危机”来形容目前的高校债务问题。(《新京报》7月25日)

 

       高校的巨额债务,是盲目扩招扩建、滥用无度结下的“硕果”。显见的现实是,在教育市场化的鼓躁下,本应具有公共品性质的高校,早在几年前就已跨入了“十大暴利行业”,随之带来的是一副暴发户的嘴脸:几百万的豪华校门,兴建五星级宾馆,开设高尔夫课程,频频入选各类花哨的排行榜……与体制内的某些积重难返的弊端相比,毫无疑问,如何化解高校的巨额债务显得更为现实和迫切。

 

       高校债务危机始于吉林大学:今年三月,吉大自曝负债30个亿,每年多达1.5亿至1.7亿元的贷款利息难以支付。随即,全国高校大面积负债的事实浮出水面。据全国政协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且有扩大趋势。仿佛一夜之间, 公众就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转变:平静的象牙塔成了消费大户,昔日的清水衙门成了一个吞食资本的无底之洞。

 

       于是有人声明:我不愿意为高校债务买单,有人直言:让负债的高校破产算了——话虽偏激了些,但道理却是说得通的:我们的高校都是公办的,办学建校的资金来自公共财政,是名副其实的全民办教育。一旦高校负债,将不可避免地推给社会,最终摊派到每个纳税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总投入只占GDP的4%这一较低比例的前提下,高等教育已经占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各大高校非但不珍惜,反而无所顾忌地背负巨额债务,不能不让人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

 

       教育部此番声明显然有现实针对性。事实上早在负债之初,各高校和提供资金的银行就找准了“政府不可能不管”的软胁,于是一方拼命地贷,一方使劲地给,直至今日之局面。而就目前而言,一个最具操作性、最直接化解表面矛盾、最不动声色的解决方案就是“校际合并”。这种”以毒攻毒“式的解决方案,显然不能产生人们预期的“化学效应”,充其量只能产生一些简单的物理反应: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合并或者扩招,固然可以暂时缓解高校眼前的棘手问题,填补一部分的债务,但高校还不具有现代化企业的运作手段和能力,最终透支的其实还是公共资金。更重要的是,如果高校的债务危机能够如此轻易地化解,很可能形成一种负示范效应:因为负债并不可怕,难免再旧病复发,甚至愈演愈烈。到那时,恐怕高校更加难以转身。

 

       化解高校债务危机,还是应该从高校自身入手。其一,坚决遏制高校奢华浪费之风。在负债累累的状况下,没有理由再去装点门面,大修大建。在建的项目,能停的就停,能简陋的就简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其二,在保证正常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将一些值钱的资产如土地和房屋拍卖变现,并及时偿还贷款。事实上,高校所负债务大多是用在这些地方,并且并不多大实际用途。总之一句话,高校不能再“花别人的钱,还自己的债”。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25/012012264136s.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