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特殊人才的选拔重在公平而不是方法
昨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表示,特殊人才的选拔不能靠统一考试的办法,应通过诸如推荐、面试、学校单独招生等办法加以补充。(《新京报》7月15日)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特殊人才,他们拥有某项特殊才能,或者超乎普通学生的智力,但在以高考为主流甚至唯一的人才选拔模式下,无法进入大学校园。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潜力进一步发挥,也不符合教育的最终指向。因此,对于特殊人才的选拔不能仅靠统一考试的说法,笔者是赞同的,但就当前来说,特殊人才的选拔亟待解决的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公平性。
特殊人才的选拔,关于“特殊人才”的定义和标准恐怕是必须首先厘清的一个基础问题。普通公众可以随意地认定特殊人才,因为这无关利益,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具体实施人才选拔的各高校却不能如此随意,因为这关系到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并且这还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从目前来说,尽管教育部和各高校都有一些关于“特殊人才”的成文规定,但总体来说是相当不科学和混乱的。在很多时候,这些规定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一旦标准被模糊乃至被践踏,任何竞争都会呈现一种“劣淘汰”的状态,“特殊人才”的选拔很可能成为一种“特殊人力资源”的选拔。个别有话语权的人可以超越制度,凭借个人的好恶来行使其看上去“合法的权力”,而权力和金钱甚至关系都可以找到各显神通的巨大空间。前不久,媒体报道的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江苏一名盲女被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三所大学同时录取。许多人发生疑问:中国的高校会录取她吗?要说特殊人才,相信很少有人比得过她了,但不要说录取,恐怕连推荐、面试的机会都不会有。而相反,每年高校录取时节,都会有一些诸如“10万保上清华”的消息在坊间传播,经验和事实都告诉我们,这并非空穴来风。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实际招生中的具体操作问题。如今的大学,众所周知,早已不是人们理想中的那一片净土了。尤其在“教育产业化”的说法提出以来,各大高校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逐利。侪身“十大暴利行来”,向名人献媚,“豪华校门”……高校常常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在此背景下,我们不难想象,手握招生名额这一稀有资源的高校,到底是以“人才”为本位,还是以可得利益为本位。显而易见的是,高校拥有招生工作的自主权,而在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媒体和普通公众,都难以实施监督权。这就意味着,即便“特殊人才”的定义和标准都是恒定的,高校也完全可以加以曲解甚至阳奉阴伪,招生仍然是一项“凭良心”办的事。
如果公平性得不到保证,任何一种方法或者机制都将是无效的。初衷善意的“特殊人才的选拔”,很有可能走上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它会成为高校借以谋取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会成为一些本没有资格的人进入大学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另类通道,但真正的特殊人才仍然被挡在大学校园的门外——这比没有更让人无法接受。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5/020512205525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