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 |
将于两日后进行的“全国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已被众多参与者诟病——这并不仅仅因为它莫名其妙的时间变更,还有其背后的一笔糊涂账。按2002年《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定用书》的定价38元和50元,以400万考生计,两书的总标价达3.5亿元。然而这一国家统一考试的教材,最终却交由地方出版社负责出版。(《南方周末》6月28日)
公众对职称外语考试的诟病旷日持久。这一带有浓重计划经济时代特色、由国家主导的职称评定模式下的全国统一考试,由于过份强调行政级别,淡化专业能力,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背离了人才选拔和认可的内在机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凸显出其不合理不科学的一面。一定程度上说,职称外语考试尽管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但通过了也仅仅是可能换来一个“职称”而已,与“称职”与否无关,更与能力和水平无关。
为平息众议,人事部也曾尝试对职称外语考试进行适当的改革。但事实证明,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改动”,因为只纠缠于细枝末梢,而不能触及核心要害,根本无法撼动这一根深蒂固的制度,稍有出格之举,即被叫停。
之所以如此,恐怕是与围绕着职称外语市场形成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粗略估算,仅教材一项,总标价就达3。5亿元,同时还有各地不等上下在50元左右的报名费、考务费,当然还有应时而生的火暴的职称考试培训市场。没有人能给出个准数,但每个人都分明地看到了一枚叫“考试经济”的标签。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追逐,而如果这个地方又处于行政垄断之下,掌控于某个部门之手,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信息不能充分及时的公开,那么此地必然乱象丛生。职称外语考试教材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是非之地。我们且不管职考教材市场是多么的暴利,也不必追问仅仅做了少许修改,就年复一年以高价出售是多么不符合市场规律,单是出版发行一块,就经不住哪怕最轻微的敲打:一项国家统一考试的教材,为何由地方出版社负责出版?又为何不经销售招标,就交由一个所谓的“传统合作单位”发行?
乱象丛生之下,其实是利益的有序分配。出版商和发行商,处于下层,而相关职能部门处于上层,彼此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利益均沾。如果说处于下层的出版商和发行商还是“盗亦有道”,还必须为之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和“灰色成本”,承担一定风险,我们尚且可以理解为商人“逐利本性”的话,那么,处于上层的职能部门则让人有一种“是可忍敦不可忍”之感,他们相当于经营着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他们所能利用的仅仅是“不用白不用”的权力优势和资源优势,并且是以部门的名义所实施的,无需承担任何风险,书面语叫“权力寻租”,口语可称为“空手套白狼”。
制度当然是一切总是的根源,但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制度,则未免“冤枉”了制度。制度不是一个虚妄到可以随便拿来当枪使的概念,制度的每一步推动和实施,都是由背后的人来驱使的。具体到公众与媒体对职称外语考试教材上的诸多质疑,谁拍的板,谁签的字,理由是什么,或许是目前比讨论制度乱麻更为迫切需要澄清的问题。
由此来看人民网和国家人事部主导下的两项调查,就变得耐人寻味起来。关键不在于对“职称外语考试是否取消”的完全相反的两种结论,而在于我们能够隐隐感受到利益驱动力之强,以至不惮于以一种最为弱智的方式来强奸民意——这印证了今年的审计报告得出的一个结论:一些中央部门所属单位靠收费而生存。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6-28/115113330872.shtml
前一篇:为葛优“不担心形象受损”而担心
后一篇:法院成为“单位”,负债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