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 |
他是一名艾滋儿童。在他5岁的生命里,遭遇了太多病痛:感冒、肺结核、各种皮肤病和说不清的炎症。前年年末开始的口腔溃疡纠缠了他整整1年半,而今各家医院的拒绝救治让这个小病恶化成食道组织增生,这让他食道堵塞,一口水都无法喝下。他现在急需一次食道扩张手术,这个手术并不难,但至今他还未能从一家医院得到对于手术的承诺。(《南方都市报》6月25日)
医学的发达,尚不足以驱赶一切病魔,艾滋病就是盘旋在人类头顶上的一片巨大的乌云。由于艾滋病所具有的不可救治性、传染性,在很长时间里,人们谈艾色变,避之不及。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日常生活交往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也不仅仅是被人们视为可耻的不洁性行为,还有母婴传染,血液传播。但知识的普及并没有带来道德上的复苏,权威的科学论证也无法打消过于自我的保护意识,歧视与偏见仍然是艾滋病患者除疾病之外不得不面对的最大的敌人——这个五岁孩子的遭遇,无疑是艾滋病患者这个群体濒临绝境的最真实最惨忍的描述。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最大的歧视与偏见竟然来自于医务工作者。父亲带着他,辗转于家长的各大医院,各地的小医院,最后来到广州,只为做一次极其简单的“食道扩张”手术,减缓他的痛苦。然而,无一例外地遭到了拒绝。给出的理由是:只要是二甲以上医院都不能接近这种病人,国家有规定的,为的是控制疫情。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赤裸裸的谎言。
来自中国治疗倡导网络的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工巧匠,华南地区就有10起以上艾滋病人要求手术被拒的事例。其中一名需要做食道扩张的儿童,5月因迟迟未能手术,虚弱而死——这会是他为期不远的必须接受的结局吗?此情此景,让人想起几年前的那场“非典”战役,那一群用血肉之躯筑起人民群众生命防线,被称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今安在?难道在一个艾滋儿童面前,应该具有仁者之心的医务工作者,就如人们所说的那样“集体沉沦”了吗?
中国艾滋关怀红丝带之家在努力,澳门利玛窦社会服务机构表示愿为孩子的治疗提供全部经费,无数志愿者在行动,在奔波,为了这个五岁孩子。这一股股的社会暖流,可以慰藉父子俩疲惫的心灵,却无法减轻孩子身体的痛苦,无法阻挡病毒的侵袭。生命的脆弱,常常不在于死的恐惧和威胁,而在于生的无力与无奈。即便我们不缺少爱和关怀,愿意付出我们能够付出的,但只要一个环节失守,所有的努力都不得不瞬间止步;即便我们知道,我们不太可能为他许下一个美好的诺言,但看到他“每隔20分钟都会有一次呕吐,似乎要用尽全身的力量来喘气”的时候,我们还是感到无法承受之重。拯救艾滋儿童,其实也是在拯救我们正在冷却的心灵。
如果可以祈祷,我们愿意祈祷,如果可以哀求,我们愿意哀求,救救孩子,给他一点生的希望,哪怕只有“一米阳光”,也让他多看看这个世界的美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爱与温暖——无论是以法律的名义,还是道德的名义,这都是一种责任。
新闻链接: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706250019.asp
前一篇:“留级创纪录”是对教学质量的讽刺
后一篇:为葛优“不担心形象受损”而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