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缅怀包公制造“廉政幻象”
昨天举行的纪念包公诞辰1008周年座谈会上,有关专家及包公后裔共同提出:政府应组织新任职干部面对包公像缅怀先贤,并立下廉洁正直、勤政为民的誓言。专家还呼吁,在开封各主要进市路口及大型户外广场建立包公雕塑,让包公真正成为开封的城市标志和形象代言人。(《东方今报》4月13日)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任何一个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在新任职干部上任之初,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番思想上的教育和启迪,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然而看到这则新闻,我却有一种恍然隔世之感,难道“讲正气,树新风”活动就没有更好的途径,非得追忆到千年以前,借助于缅怀先贤才能实现?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包公以其清正廉洁的形象,千年以来被中国人所尊崇。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包公的不畏强权、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等精神品质以及表现这些品质的种种事迹,都是从影视剧和热门读物中获得的。既然是艺术,就必然奈张、想象和虚构,而历史真相到底为何,相信现在没有一个人能还原真实。这么说,当然不是怀疑包公这个人物的历史形象,而是因为我们必须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事实上,包公所处的是一个封建极权时代,在“君君臣臣”的官僚体制下,包公作为一个臣子,他的所做所为不过是君主意志的一种特定体现而已。因此,即便包公人格上再完美无缺,他也只是一个极端的个例,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廉政风范也只具有符号意义,就是在当时都没有任何普适价值,更何况今天?
进一步而言,我甚至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再去缅怀千年前的人,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为我们把包公精神宣扬的太崇高了,把包公这个人物树立的太伟大了,根本不具有可复性性,现代人根本达不到那的标准。现实告诉我们,没有人是道德完美的,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用美好想象中的包公去要求今天的干部,无异于是在制造一种“廉政幻象”。在看惯了一些领导干部前天还在电视上大谈如何反腐败,昨天就因为贪污受贿沦为阶下囚等诸多“变脸”把戏之后,不得不说,这种“廉政幻像”实在是害人非浅。一方面,它使领导干部产生廉政惰性,久而久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另一方,它会使我们过于相信干部的道德自律,而忽视制度约束。
时代已经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腐败也正在时时刻刻地“与时俱进”,不停地变换着新的形式,而一些号称专家的人却还埋头在故纸堆里寻找“廉政药方”,拉扰古人来助阵壮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历史不是没有借鉴意义,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也不是不需要强调,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更加的途径,以更具现实意义的方式来实现。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代“包公”太少的现实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提议居然是由有关专家及包公后裔共同提出的。我不知道,这是由于有关部门“爱屋及乌”,因为包公太崇高了,连带着他的数不清代数的后人也受到尊重,还是出于名人效应的考虑,但至少在我看来,请包公后裔来开个座谈会还可以,请他们来探讨“廉政”这个至今仍未破解的宏大课题有些不合时适。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70413/n2493973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