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技术性“翻案”掩盖不了实质性问题
针对“茶水发炎”事件,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今天表示,它可能是一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但是却有悖于记者的职业道德,更不利于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和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4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说前不久发生的“贫困夫妻相缚投江”事件,是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来对医疗现状发出无声抗议的话,那么,更早一些时间发生的“茶水发炎”事件则是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进行了一次辛辣的嘲讽。然而无论是泪水还是嘲笑,这两起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的极端事件都殊路同归地指向了民生之痛:在越来越严重的医疗腐败现象面前,普通老百姓的神经是如此的脆弱而敏感。
正因为如此,卫生部对“茶水发炎”事件姗姗来迟的表态,显得有些避重就轻。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次危机公关,毕竟,在无数网民的关注下,这起个案所承载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事件本身,把整个医疗行业又再一次推向了风尖浪口。遗憾的是,卫生部仅仅驻足于技术层面的分析,而没有借此机会,进行一次更为深刻而有实质性的探讨和反思。
不错,以茶水代替尿液做检验有违媒体的职业道德,从医学原理上来说,也可能如医学专家所言“是缺乏基本医学常识的表现”,但这些看上去强而有力的证据,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显得虚弱而乏力,充其量,这些只能为当事医院免去法理上的责任,而无法免去整个医疗行业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上的责任,更无法平息公众内心积蓄已久的强烈愤怒和不信任感,因为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我们耳闻目睹了太多的“茶水发炎”、“处女怀孕”式的闹剧,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悲剧。换言之,倘若卫生主管部门只关注于事件本身,一味在诸如“媒体职业道德”等细节问题上喋喋不休穷追猛打,那么当然只能看到“茶水发炎”,而看不到这起事件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医疗体制其实也正在“发炎”中……
因此,如果我们还可以善意地把卫生部对事件本身的反驳看作是对舆论压力的一种本能反应的话,那么将“不利于医患和谐”的罪责加诸媒体身上,就显得有些主观甚至偏激了,对媒体而言,这是极不公平的。事实上,正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才有了媒体不遗余力有时候甚至是剑走偏锋式的披露和报道,医疗行业的种种丑恶内幕才能呈现在公众面前,对医疗机制改革的呼声才会如此迫切,改革的进程才会朝着好的一面前行,这也正是公众为何对媒体充满信任而对医疗行业充满不信任的原因所在。可以说,媒体不仅没有“不利医患和谐”,恰恰是在为增进医患和谐中起到了“导航仪”和“润滑剂”的巨大作用,问题在于:卫生主管如何应对?是充满对立和敌意,还是反躬自省?
前不久,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一连用了三个“不是”:“媒体不是中央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因此,“你不能要求他们每句话都说得对。只要有事实依据,就要高度重视。”——在我们看来,卫生主管部门有李毅中这样的“媒体观”,才是有利于医患和谐,直面自身问题的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