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评 |
清明,淡淡忧伤中蕴含无限希望
4月5日,清明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岁时百问》中这样描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最早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或许是有关清明节最为著名的诗句了,一改杜牧精工细琢的文风,这首写实主义风格极为明显的诗淡然质朴,却意境悠远,道出了清明时的独特气氛,因此流传至今。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带着淡淡忧伤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会带上酒食果品和纸钱,捧上鲜花,携上全家老小,来到过世的亲人的墓前。在那一刻,我们会默默地思念、怀想亲人,他们与我们共处的点点滴滴,他们留下的只言片语。而对他们的缅怀,也让我们获得了片刻宁静,重新思索一个人人都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生存与死亡的意义。
"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有一部历史。"这是莎士比亚墓志铭上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也许他们曾经显赫,他们曾经卑微,但他们所留下的生命轨迹,不会因为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消逝,都写在了一本叫"历史"的书中。他们来过,他们走了,一切让后来人承继。这,或许就是开民主之先的西方人的生命价值观。而我们的圣人孔子说: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缅怀先人,祭祀祖先,是为了事活人,让活着的人道德醇厚。这,或许可以理解为中国人薪火相传、不忘根本的民族情愫。而在终极意义上,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离开,终究是一件可怕乃至残忍的事情,在某一个瞬间,它也许就会不约而至,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穷,勇敢还是怯懦,都无可回避。因此,我们不必畏惧离开,而应直面现实。也因此,我们必须珍惜生的可贵,学会在短短的一生中如何过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通过祭拜这种形式,不仅是在遥寄一份思念与祝福,也是对过去岁月的一次回首,一次庄严的心灵对话。借此,我们可以梳理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路,可以得到一次精神和人格上的升华。
所以,清明节是一个忧伤的日子,也是一个蕴含无限希望的日子。或许,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清明节的历史渊源。三月,正是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时节,有关清明节的历史习俗在民间是非常丰富有趣的。譬如清明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最适合人们出外效游,因此也叫踏青节;又能因为气候适宜,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清明节曾被人称为“植树节”,在这个日子里,人们还喜欢荡秋千,放风筝……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可见,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生与死从来就不是绝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
忧伤是因为对逝者的怀念,而怀念却是为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以为这应该是我们现代人过清明节的一种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