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吸引还是勾引,招唤海归的两种思路

(2007-04-02 13:27:02)
分类: 时评
吸引还是勾引,招唤海归的两种思路
 
人事部、教育部等16个部门日前联合下发的一份通知显示,回国工作的高层次留学人才,要优先安排其配偶就业;其子女如参加高中升学考试和高考,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取。(《新京报》3月30日)
 
这则新闻让人联想到赵本山和范伟的春晚小品《乡村模特队》。扮演教练的范伟指导模特们要用目光来吸引下面的观众,而赵本山扮演的村长却误解成了“勾引”。暴笑之余,令人感慨构思之巧妙。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来源于生活,这不,16部门下发的这份通知,在现实中又把这个“包袱”重抖了一遍。
 
勾引还是吸引,实则是两种政策思路,可以显出决策智慧的高明和低下。有关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有2/3留学生归国效劳,1/3留学生滞留国外,回归与滞留人数比为2∶1是正常的,而我国的情况却呈现1∶3的倒比。勿庸置疑,如何吸引更多的高素质海外人才归国效力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然而细究16部门的通知,仍然在“勾引”的低层次上徘徊,这不能不让人忧虑:仅靠待遇上的种种优惠,能吸引到多少高素质的海归人员?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我不否认,在这种种优惠之下,会有不少海外人员归国就业创业,但这部分人是否真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拥有高素质,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海龟”,曾经是一个被光环笼罩的称呼,然而短短几年,“海龟成海带”就已经不再是新闻了。市场是残酷无情的,也是公平可信的,没有谁顶着一副响亮的招牌就可以风光一辈子,如果谁还固执地迷信学历或者身份,那显然是愚蠢的。那么,《通知》中所谓的“高层次人才”到底是何意?我甚至担心,到时候招来的不是“克莱登”毕业的大学生,就是在国外实在混不下去的一些人。
 
第二,真正高素质的海外人才会不会被这些优惠条件所打动?分析一下为何同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滞留海外的人才比别国高出许多的事情就大致可以明了,这并不仅仅是待遇的问题。更何况,一些人不愿回来而宁愿留在发达国家,原本待遇就不会差,他们缺的不是这些。
 
在笔者看来,整顿当前的市场和学术环境,为海归人员提供一个公平竞争,良性有序的制度平台才是当务之急。潜规则的盛行,官商勾结导致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学术行政化色彩浓厚,法治不健全……这些看不见的“软障碍”其实是最让海外人才望而生畏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即便海外人才愿意回来,恐怕也实现不了一展身手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某种意义上说,海外人才就是需要这样一个“支点”,而我们却一直在给他们奉上丰盛的晚餐,华丽的演出服,这无疑是缘木求鱼。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3-30/002612648443.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