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骂出腐败案”的几层忧虑
去年10月份,河南省平顶山市委换届之前,一条群发短信对河南平顶山市市委书记邓永俭进行了辱骂,并号召代表们不要再选邓任市委书记。据查,编发短信的是平顶山市新华区区委书记杜欣,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调查时发现杜欣及100多名官员卷入了一起金额巨大的腐败窝案中。(《新京报》3月4日)
近年来,随着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官员因腐败落马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与此相伴而生的是,我们看到了许多怪现象:许多腐败案件不是因为自身出现问题被追查,而多半是由一些意外事件被发现的,譬如被另案“牵出”,因偶然的小事败露,甚至还有被小偷“偷出”的。远的不说,就以影响深远的“社保基金案”为例,上上下下有多少干部让公众感到莫名惊诧?如今,这种怪现象又添新例:腐败案竟是被短信骂出的。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腐败需要这种“另类”方式才能被发现?
就个案而言,对这些漠视党纪国法,大肆滥用公权满足一已私欲作风恶劣的腐败分子,无论用什么样的形式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使其罪行曝光都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然而这种短暂的快感,却无法消解我们对另一事实的深深忧虑:从制度层面以及整体法治环境来说,越来越多的腐败分子是被意外发现的现象,是令人遗憾甚至悲哀的。
首先,监督机制失灵甚至缺席。因为是意外败露,就意味着他们事先并不是调查的重点,他们的落马决不是多行不义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而是由于“多行不慎”所引发的,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就以杜欣为例,他在任时,给人留下的印象是“相当有能力”,然而其受贿贪污挪用公款1200万,包养情妇六七名的事实却似乎无人知晓,这显然是极不正常的。事实上,倘若杜欣稍微谨慎,不致于因为没有得到升迁而恼羞成怒到如此地步,或许他还在区委书记的位子上继续着自己的罪恶。
其次,腐败分子远比想象的要张狂。我们可以说杜欣是失策的,但决不能说他是愚蠢的。在杜欣决定以发短信的形式对其上级进行辱骂,以泄私愤的同时,他也在试探着法律和政策的底线。换言之,他既然不惮于暴露自己的身份,也就意味着他对自己抵卸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充满自信——他多年的经历或许就是最好的信心来源。一名被其交代出来的下级官员说:他是领导,他向我要钱我能不给吗?可见,在这个利益链条上,“官场潜规则”是何等的默契,腐败是何等的直白。
监督的缺位和权力的张狂,直接影响了反腐进程的推进。一方面,权钱勾结,生化出巨大的可得利益,对官员阶层构成了极大的诱惑,另一方面,腐败成本过低,甚至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规避风险,又必然使他们不计后果,轻易地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前腐后继”。
显而易见,杜欣之流的落马,不仅起不到应有的警示和震慑作用,反而会遭到其它贪官们的嘲笑,从而得出另一种结论:贪官落马都是因为太“傻”——前不久,纪委的一位官员曾说,“中国的腐败越反越严重”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或许就是原因之一吧。
前一篇:重塑经营意识,拯救“惠民医院”
后一篇:现在流行“有知者也无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