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经营意识,拯救“惠民医院”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惠民医院和惠民病房,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但是,惠民医院和病房在发展中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地方的惠民医院在不长的时间里,已经入不敷出,陷入“流产”的边缘。
(《人民日报》3月1日)
国家卫生部官员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求各地建立平价医院和病房。在这样的政策号召下,的确各地有不少以“平价”、“惠民”为名的医院纷纷得以建立。然而“惠民”之路竟是这般曲折多艰:在运作资金紧张,服务对象定位不清,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几方面的制约下,惠民医院不仅没有如人们想象得那样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用,反而是关门的关门,摘牌的摘牌。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曾经被老百姓无限憧憬的“惠民医院”到底有没有生存的空间?
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都把矛头指向了一点:政府投入不足。话虽不错,但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此,很可能走入一个死循环,从而在各种利益的无聊博弈中,与“看得起病”渐行渐远。政府要扶持惠民医院固然理所当然,但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愿不愿意,有没有能力扶持?据报道,在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还要向医院伸手要钱维持开支。
事实上,从“惠民医院”走进公众视野的那一刻起,其立位就有问题,甚至直到今天,“惠民医院”还在单纯扮演着“道德救济所”、“慈善事业”的角色,带有浓重的空想主义色彩。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惠民医院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增强独立自主性,必须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必须摆脱不必要的限制,首当其冲,就是要重塑经营意识。归根结底,“惠民医院”要想谋求“惠民”的最终目的,首先得自身良性运行。
调查显示,大多数“惠民医院”对于宣传都非常不重视,甚至不愿意去宣传,以致于媒体报道的轰轰烈烈,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就诊大厅内冷冷清清。这很令人费解:难道“惠民医院”登不上大雅之堂,就该处事低调,甚至谨小慎微?难道这就是“惠民医院”设立的初衷?事实上,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也存在规模经济现象,也即医院规模扩大会带来的报酬递增,表现为单位成本下降、医疗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和医院价值增加等,从而更好地吸引患者,留有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实际良性循环。毫无疑问,在市场机制下,增加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是实现规模经济的有力武器。当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惠民医院”实行的是“相对平价”,并非不盈利。
重塑经营意识,还要求“惠民医院”懂得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寻求发展空间。应该认识到,“惠民医院”虽然弱势,但“惠民”二字却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招牌,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惠民医院”模式最初的制度设想是:社会捐一点,财政拔一点,医院贴一点。在当前财政拨款疲软,医院自身能力有限的现实背景下,社会捐助是唯一有希望增加资金来源的渠道,相比之下,“惠民医院”无疑是最有资格最有可能获得来自社会的捐助的机构之一,何不围绕“惠民”二字多做些文章?事实上,倘若打好“惠民”牌,“惠民医院”完全可以在制度扶持,政策优惠,吸引人才,以及医疗合作与互助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惊喜。
“惠民医院”承载无数低收入者“看得起病”的民生之愿,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保证其健康良性地发展乃至壮大。但是也必须看到,“惠民医院”面前的并不仅仅是低收入群体,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市场。因此,“惠民医院”没有理由孤芳自赏,裹足前行,而应当立足于现实,有针对性地调整思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生机。
后一篇:“短信骂出腐败案”的几层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