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通牒,一个为农民工讨薪的美丽谎言
“离春节还有13天,也是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最后期限。”在昨天下午召开的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会议上,合肥市委常委、建委主任安列向与会有拖欠行为的企业负责人发出最后通牒,并表示,“谁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党和政府就会对他不客气。”(《新安晚报》2月6日)
向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发出“最后通牒”,被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当作一个致胜法宝,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了多年,几乎成了一种习惯作法。我们常常为其表面上的严厉和坚决所迷惑,而从不问效果究竟如何。事实上,在我看来,所谓的“最后通牒”,其实就是一个为农民工讨薪的美丽谎言。
这个谎言的破绽可以说显而易见:一,农民工付出了劳动,讨回自己应得的薪水是天经地义的事。既然拖欠,就已经侵犯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已经是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地采取措施,尽可能早一点解决问题,哪能为企业放宽期限?换言之,这是政府部门在默许企业拖欠吗?二,大凡欠薪,都是“恶意”,没听过“善意欠薪”,既然企业都不惮于与法律和道德相对抗,那么,我们能指望他们在收到“最后通牒”之后,就老老实实地就范吗?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三,与企业相比,农民工原本弱势,政府部门恐怕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监督企业的具体运作,谁能保证,在发出“最后通牒”后,企业不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出各种办法,逃避责任,甚至溜之大吉?四,最为可笑的是,竟然把“最后通牒”的期限定在春节!难道要让农民工为了守住工棚过年?与其说这是在为农民工讨薪,不如说是人为为制造障碍。
正因为谎言漏洞百出,我们的感慨才会如此之深:为什么政府部门常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什么明明无效低效甚至可笑的政策,我们的政府部门却乐此不疲长用不止?为什么我们的政府部门总是为企业考虑得那么周到,哪怕他们是违法的,而为农民工想得那么少,哪怕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谎言戳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现实: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各地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措施也是层出不穷,但农民工讨薪这个最突出的基础问题却依然是没有解决,农民工的生存处境依然艰辛无比。
归根结底,政府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农民工讨薪,保护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应当视为一项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工作,无论出台多少份文件制订多少项政策,如果不能起到实效,都是不负责的失职行为。政府部门不能仅仅停留在“说狠话”的低级阶段,更不能沉迷于制度的“虚假繁荣”之中,而应充当“敢下毒手”的“狠角色”。——事实上,这并不难做到,关键要看,政府部门是否有触动强势者利益的勇气,以及与为弱势者代言的体恤之心。
前一篇:“有色眼镜”与脆弱的地域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