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外来人口设门槛是“制度趋逐”

(2006-12-21 11:17:06)
为外来人口设门槛是“制度趋逐”
 
有关数据显示,入穗外来人员在给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本地的治安、就业、教育等各方面带来一定的压力。有市民建议,广州应学习深圳、上海,在包容的同时也要有准入底线,才能增加城市的安全感。近日,广州市建委及城管部门在对市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中指出,政府有关部门正在个别行业上研究抬高进入广州生活人员的门槛,以减少低素质外来人员。(《信息时报》12月18日)
当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时候,城市从不会因为他们是低素质者而拒绝接受馈赠,而当他们给城市的治安、就业及教育等方面带来压力的时候,城市便想到了设置准入门槛——排除社会公平的角度不谈,单是城市的这份傲慢与偏见便让人心寒不已。
尽管在政府部门的信息反馈中,极其谨慎地用上了“个别”、“减少”等富有弹性的字眼,甚至还不忘对外来人员所做出的贡献赞上一笔,尽管这一设想最初是来自个别人的提议,但我们还是若隐若现地看到了强大的“制度”的身影。因此完全可以想象,倘若这一设想最终得以成行的话,那将无异于一场“制度趋逐”,也即强权者利用手中的制度优势,理直气壮但却冷酷无情地将弱势者拒之门外。
为外来人员设置准入门槛的现实理由是“带来了治安,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压力”,而其中又以治安问题最为突出,据说广州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为外来人员。因此,在“老广”乃至决策层看来,减少低素质外来人员进穗是解决问题的法宝。事实上,这种完全以既得利益者的主观愿望为主导的思维模式是非常狭隘的。低素质外来人员也许是诸多问题的制造者,但他们并不是后果的必然承担者。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在广州,有许多行业缺人,但本地人却不愿就业,而由外来人口包揽。为何如此?道理很简单,城市看中了外来人员的廉价劳动力。显然,如果我们不否认,千千万万的外来人员用勤劳和汗水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那么我们就得承认,外来人员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相对剥夺”的状态,而城市对他们是有所亏欠的。所以,当城市治安,就业等问题因他们相伴而生的时候,城市没有理由一推了之,而应该主动为买单。譬如,增加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手段和水平等,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理论,只有当关怀弱势者成为独立的、主流的价值诉求,那些扶危济困的政策构想才能变成现实。同样道理,城市的管理者们应该清楚,解决城市治安,就业等问题,不应把准星对着城市的最弱势者,而应从自身寻求更佳的途径。换言之,生硬地将低素质的外来人员“趋逐出境”,非但不利于城市的发展,而只会将他们推入苦难的边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