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豪言壮语抵不上一句“多放肉”
“食堂在冬季多做些高热量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等,以增强工人御寒能力”,对农民工饮食方面如此细致的要求,出现在济南市建委最近对冬季建筑安全生产的一份通知中。(《新京报》12月17日)
把“多放肉”这句只在生活中出现的寻常之语,放在政府部门下达的通知里,确实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准确点说,“多放肉”与安全生产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如果有这样一个评选,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这句寻常之语评为本年度“最有良心的话”,把这份通知评为“最有价值的通知”。
时近年关,农民工的话题自然多了起来。通常,这个时候有关部门也最为忙碌,下文件发通知,工作重点处处围绕农民工而展开。这固然是好事,说明了政府的体恤和关怀,以及农民工务工环境日益受到了重视,但是看的多了,相信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审美疲劳”的感觉。
原因就在于,这类文件或者通知向来是官话套话多,真心话少;贪大求全的豪言壮语多,而具体到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贴心话少;言而无物空洞乏味的目标多,能够切实保障履行的少。随便搜索一下有关农民工的通知或者文件,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标准模式:在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关键词如:“切实保障”、“努力提高”、“大力改善”等等后面,跟着一些不同的内容。有时候就跟约好了似的,去年用,今年再用,不厌其烦。看起来,言辞上是够严厉,态度上够坚决,但仔细一想,究竟怎么保障,提高了什么,又是哪里得到了改善,怕是到了猴年马月也未必能听到下回分解了。
相关部门可曾想过,农民工到底需要什么?再漂亮的官话套话,如果不能对农民工有所帮助,有什么意义?再多豪言壮语,如果把不能化为现实中可见可得的利益,不能切实地发挥效用,还不是空口白话?
农民工缺的并不是几顿肉,而是细致入微的关怀与帮助,“多放肉”也并不能改变农民工的困境,但可以体现政府部门的一份心意。从“多放肉”的细节要求中,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对农民工态度上的一种悄然转变:更加亲切,更加人性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句“多放肉”抵得上千万句豪言壮语,至少,它是真真切切的,可操作的,能让农民工朋友亲身感受得到的。
真心希望政府部门在下达通知发布文件时,多用些“多放肉”,“多加衣”之类的内容,少用些不着四六漫无边际的豪言壮语。或许,只有到了通知不像通知,而像唠家常话的时候,农民工才真正得到了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才真正有了改善的希望——公众不妨也以此作为判断政府工作是否务实的标准。
前一篇:形象工程穿了件“新探索”牌马甲
后一篇:为外来人口设门槛是“制度趋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