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惠普变革与执行,一个不得不进行的对比是菲奥莉娜与赫德的管理风格对比。《惠普凶狠之变》,数字商业时代07年03期。
赫德之道:
1、降低复杂性。过去,惠普每个决策涉及2.2个人,现在,每个决策涉及1.1个人。
2、讲究实际。赫德认为,执行胜于愿景,所以赫德强调,业绩和增长才是第一位的。
3、出言谨慎,超额兑现。2006年6月,赫德说惠普要超越IBM,在2006年年底,惠普就实现了这一目标,他也凭这种风格赢得了惠普人的信任。
菲奥莉娜之道:
2、公关高手,拥有完美笑容和绝佳表达能力的菲奥莉娜善于打动投资者和媒体,她曾高调启动了惠普的全球品牌活动。
3、顾客体验。在几年前,菲奥莉娜就在惠普内部大谈体验经济。她提倡“说到底,商业并不是和数字打交道,而是和人打交道。”
案例:惠普凶狠之变(三)鲜为人知的革心之战
2006年6月底,49岁的马克.赫德在北京向员工做了一场演讲,这时候,上任已经一年多的赫德,头上有了两顶帽子:成本杀手、拷问数据。有惠普员工专门做了统计,在1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赫德说了75个数据。
但是,这些并非赫德变革之道的核心,赫德并非只是做些修修补补的执行工作,他的革新背后是对惠普的“革心”。在演讲中,赫德语气坚定地强调:
“我们不指望公司的领导层只是坐在公司里面,看一下公司削减成本的战略和计划,而指望基层员工从下而上的推进这种改革。不光是员工,管理团队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管理团队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包括外包的一些管理人员,对他们的业绩、管理能力等等进行相应的培训。”
要想对惠普这家老店进行革新,就要了解什么是“惠普之心”。在惠普的经理人看来,“惠普之心”就像一个桔子,最内核的部分是“惠普之道”,外边一层是“价值观”,最外面一层是“管理实践”。
在卡莉时期,菲奥莉娜曾对“惠普之心”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从“管理实践”到“价值观”,甚至触碰到惠普公司的内核“惠普之道”。1999年,菲奥莉娜重修了“车库法则”,把“相信你能改变世界”当成第一条,她甚至花费240万美元买下了惠普创业时的车库。在高建华看来,菲奥莉娜的做法有点像“挂羊头卖狗肉”,她是想变革“惠普之道”,这也是菲奥莉娜下台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
赫德则采取另外的变革策略,他强调“执行胜于愿景”,他从最外层的“管理实践”入手,重新梳理了惠普的价值观,对“惠普之道”则采取了回归原点的方法。在高建华看来,赫德的战略肯定得到了一些资深惠普人士的指点,要变革惠普,就一定要洞悉惠普的文化基因。
庄正松则表示,“马克其实很像老惠普的人,很多在惠普做了很久的人都这么觉得。”
除了那个广为人知的“铁三角”,赫德的“革心”之战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主战场?
从集权到分权
赫德首先瞄准了惠普的组织架构,他把卡莉时期的四大业务集团整合为三个。在惠普经理人看来,这也符合惠普的传统,“组织机构永远跟着战略做调整。在这方面,惠普公司是大胆的,愿意尝试前所未有的组织机构。”
孙振耀则认为,“马克进来最重要的做了几个改变,第一个是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一门学问和也是一门艺术,可以有五个部门、六个部门、三个部门,到底是几个部门最佳化,所以,他决定用三个部门,今天证明,这三个部门真的非常理想。一个整合了企业解决方案业务,一个整合了所有的个人信息终端,一个整合了所有打印成像业务。”
接下来,赫德的改革关键词是“分权”。惠普一直有分权的传统,在“惠普之道”中,大卫.帕克专门阐述了“集权的危险”,在他看来,只有分权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个人以及营运单位之间相互协调的努力,是成长与成功所必备的要件。在卡莉时期,菲奥莉娜颇多地采取了集权的做法,惠普把营销和品牌的权限全部放到总部。一位惠普中国经理人曾经抱怨道,“太慢了,招一名员工都要报美国总部批准”。
现在,赫德不仅把营销和品牌的权力下放到了三大事业集团,也把更多决策权下放。在这个分权过程中,他大幅删减了惠普的层级,从普通员工到赫德,现在只有7个层级,以前则有十几个层级。
2006年,孙振耀曾经向人戏称,“我不是中国区总裁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孙振耀会把70%的精力放在TSG集团的业务上。
孙振耀遭遇的变化,是赫德发布的另外一项管理措施“结果问责制”的后果。
“结果问责制”是赫德之道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这里面包括有两个词汇,一个是结果责任(accountability),就是你对一件事情的结果负责;一个叫做工作责任(responsibility),就是你直接负责做的事情。问责制的核心是强调结果责任,也就是对一些惠普高层而言,即便你的工作责任没有那么多,也要对一件事情的结果负全部责任。
这两种责任怎么分配?在卡莉时期,一个部门承担100%的结果责任,但是,但是这100%里与你工作责任直接相关的只占30%,另外70%是你管不了的。赫德的理念不同,他认为,结果责任要等于工作责任,越接近越好。
孙振耀表示,“做了一年的调整,惠普三大部门,现在做大概是70%和30%的关系,就是100%的结果责任里面有70%是与你负责的具体工作相关的,直接可以控制的,只有30%是你控制不了的,是别的部门负责的。”
执行
“给我一个电话号码。”
赫德很直接而又突兀地说了一句话。一次,赫德和惠普几位高层经理人正在会议中,其中一个经理人说自己遇到了一个障碍,而这个障碍是由于流程的原因:一个招人计划卡在HR经理那里了。在要到那位HR经理的电话后,赫德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中拨通了HR经理电话。赫德通过现场办公的方式解决了一个难题,而不是采取上传下达的方式。事实上,赫德的一个电话也起到了绝佳的示范效应,类似的障碍不再出现了。
在菲奥莉娜和赫德的任务表上,执行都是一个重要的词汇。无独有偶,两个人都有一个三角形的执行战略。菲奥莉娜的执行“三角形”是:高科技、低成本、用户体验,看起来很务虚。而赫德的动力“铁三角”则强调:成长、业绩、资本策略,不仅务实,而且赫德也采取了不少“打破常规”的策略。
“速度”是赫德执行策略里的一个重要词汇。在过去,惠普被讥讽为“预备—瞄准—瞄准—瞄准—瞄准”,在消费电子市场,速度缓慢绝对是一个致命伤。为了提高速度,赫德进行了行政结构优化、决策制定流程加快等策略。他甚至在内部强调,重新审视所有的流程并“质疑一切”。
惠普的一个内部调查显示,过去每个决策涉及2.2个人,现在,每个决策涉及1.1个人。
“业绩”是赫德执行策略里的另一个重要词汇。为此,惠普重要管理工具的“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再次被上升到战略高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业绩汇报,过去,惠普采取的是几个月一汇报的策略,而康柏则是每周汇报。现在,惠普也采取了每周汇报的策略,同时进行快速奖励。
在惠普17年经历的庄正松则认为,“我们每次讲惠普之道都讲尊重人性,实际上惠普一向都很专注在绩效文化(Performance
Culture)上。绩效文化是什么?就是你说做得好,会奖励你,而且是及时、快速的奖励,你做不好会给你反馈,会告诉你在哪些地方改进,以前老惠普就是这样。可是有一段时间,我们讲要信任和尊重人,都变成老好人了,那个时候我们这些老惠普反倒觉得很奇怪。其实马克把这个东西又回归到原来最基本的含义了。”
成本杀手
2005年9月,戴尔公司CIO(首席信息官)兰迪.莫特被赫德拉到惠普,担任CIO。赫德为莫特列出了四点IT裁减目标:减少IT支出;要站在整个惠普的角度,不能只站在自己部门的角度;更低的成本以及运作成本;HP在内部使用的那种先进技术,同样希望客户也采用。
兰迪.莫特同样是一个成本杀手,在IT方面,将85个IT数据中心精简为分布在三个地区的6个,并优化了全球运营职能。IT投入将从占营业收入的3.8%,降低到2008年目标的1.8%。缩减了500个IT项目,同时通过更优化的整合方式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平均每年节省约10亿美元。为降低成本,惠普甚至做出了从纳斯达克退市的决定。
真正让惠普员工惊讶的是赫德针对节省成本的新理念:怎么做到既节省成本,又去投入和增长?
2006年12月,赫德在香港做了一次演讲,他用一个数字来清晰这两者的关系,如果办公室的租金可以节省100万美元,100万美元可以请多少工程师,可以带来多少业务,所以,这方面现在要节省。同时,节省要知道投入到什么地方。
孙振耀表示,“马克常讲一句话‘好的公司是可以增长业务,好的公司也可以降低成本,只有卓越的公司才可以两个同时做到’。我们认为不可能,但是他做到了,他做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明确什么地方该节省,节省下的钱该投入什么地方,这个战略非常的明确。惠普不是全面性的节省成本,我们决定节省IT投入的成本,决定节省在办公室资源投入的成本,我们决定节省在运营过程里面有些不必要的环节所造成的浪费成本。”
在中国,惠普采取了行政成本压缩与次级城市拓展战略,通过减少地方办公室、移动办公、全球不动产管理等压缩成本。成本节省被要求到很多细节,比如惠普甚至要求人员出差只住三星级酒店,增加电子化的东西以节省印刷成本,把企业形象统一为几个模版以降低设计外包的成本。同时增加城市覆盖,增加了1000多名销售和现场的工程人员,投资于员工培训上。
盛红勤则称,“省钱是为了投资新业务,投资新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增长,这是一个动态理论。IPG在过去的几年里不断的收购了一些跟我们业务核心领域相关的业务,比如SnapFish、Indigo、Scitex。这些投入都是从营运方面节省下来的成本,然后做的重新投入。”
在高建华看来,成本削减策略对惠普是一个革命性的举动,几年前的惠普是一个比较浪费的公司。
赫德背后的成本杀手,CIO兰迪.莫特
销售的革命
在惠普,销售人员一直是配角角色,和很多IT公司类似,惠普也信奉“技术导向”的策略。
几年前,菲奥莉娜做了一项大改革,成立了全公司销售队伍,一个项目的代表就是唯一的接触点。这种做法成了一个噩梦,销售队伍卖的产品太多,同时还要向为数众多的“婆婆”汇报,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而且责任不清、互相推诿。
至少,庄正松两年前遇到的就是这样的状况,产品部门和销售部门互相抱怨。销售部门从来不讲产品部门的好。而产品部门也听不进销售部门的意见,产品部门会讲:反正现在产品就是这样了,如果很好卖,叫人家排队就好了,我要你销售部门干什么。“只是他们忘了一件事情,我们事实上是在一起做一个事情,”
赫德在销售上的第一拨变革就是把销售队伍分解到三个业务集团里。身为销售高手的马克.赫德在惠普发起了一场销售的革命,最关键的是,他重建了惠普的销售文化。
要想了解赫德在销售理念的与众不同,就必须回到赫德的上一家公司NCR。NCR的创始人帕特森被称为美国销售之父,他撰写的第一本销售手册创造了两家公司,一个是NCR,一个是IBM。帕特森首创的个性化销售、销售训练营、销售指标制度,不仅影响着NCR,而且也是赫德的销售指南。赫德对帕特森理论的核心如数家珍:与其说帕特森是在销售收银机,倒不如说他创造了对交易凭据的需求。
在赫德这个销售专家的带领下,惠普内部不仅增加了协同效应,面对客户也变得更谦逊,赫德也花了大力气去培训员工。但在惠普的销售人员看来,最大的变化是销售文化,其核心是:从“技术导向”转身到“市场导向”。
在一次演讲中,赫德说,“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利用现有的资源,让人们意识到加入惠普后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实现公司设定的目标,其途径是通过努力工作,包括一些培训。要实现公司这种转变,是要公司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有时候管理团队、经理人也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如果你到一个业务部门说你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可能对方业务经理说这不行,我没法做,这样就没有办法实现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交流。”
在黄河看来,惠普过去比较重视硬性的PUSH(推)力量,现在,则更重视PULL(拉)力量,惠普正变得酷起来。在设计上,惠普购并了一个高端游戏电脑品牌Voodoo,惠普甚至在一款笔记本中引入时尚的波纹设计。在销售一线,惠普甚至专门新设了一个“产品销售”的职位,以求更了解市场。
在高建华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以前的惠普靠的是产品制胜,但是,随着IT技术的普及,市场导向格外重要。(未完)
延伸阅读:案例:惠普凶狠之变(二)凶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