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快速品牌研究 |
先传达一个关于《快品牌》的消息,听出版社讲,快品牌出来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加印了,感谢市场。
和以前几本书比起来,《快品牌》是一本最有诚意的书,不是说以前的书缺乏诚意,不是说因为花了两年多时间,而是《快品牌》更加清晰。从某种意义上讲,《快品牌》也是我向商业2.0谦卑的第一本书。
做书更需要批判。想起前端时间吴小波遭遇的批判,在单向街沙龙上,新京报的萧三郎一落座,就对吴小波的《激荡三十年》放了几句炮,提了四点批判意见,故事不新鲜、模仿《光荣与梦想》、图片像盗版书等。当时的吴小波笑眯眯地看着萧三郎,我本来以为是皮笑肉不笑,后来吴小波在自己的博客里透露了自己当时的感受,“我恍惚看到当年的自己,所以笑”。吴小波专门在自己的博客里赞了一下萧三郎,“我喜欢萧三郎这个小子,因为他在单向街的沙龙上,当着我的面说,《激荡三十年》的图片质量太差,像一个盗版书。”
跟萧三郎认识时间蛮久,只见他夸人,没见他批过我,看来,批判也需要有感动才行。《快品牌》出来后,专门请萧三郎批判了一下:
1、观点可以再清晰点,记者观察就是要简单、直接。
2、我好好读了google 星巴克部分,我很关心,其实他们都是媒体,我觉得。前者是电子图书馆,后者是空间媒介。
3、话语力量要集结,多读多用点彼得斯那种疯狂,思维逻辑可以新点。
4、硬伤没有发现,大众点好。
《快品牌》让我备受鼓励的是船长俞雷的评价。《新营销》做了个年终特刊,其中有对俞雷的采访:
问:2006年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它给了您什么启发?
答:《快品牌》。我发现媒体对营销的理解有时候要超过营销界。营销界的那些“土策划人”已经过时了。
答:《快品牌》。我发现媒体对营销的理解有时候要超过营销界。营销界的那些“土策划人”已经过时了。
这句话放在一大堆采访里,可能毫不显眼,我却觉得是对《快品牌》的最大鼓励。
德鲁克经常会说一句话,我不是告诉人们“如何做(How)”,而是来讨论“什么是(What)”、“何时(When)”以及“为什么(Why)”等问题。这也是我做案例研究时,经常浮现在眼前的一句话,当我写《快品牌》的一些案例,感到六神无主时,我会翻开《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或者《公司的概念》等,找到这句话,寻找力量。那些批判和鼓励,同样是力量之源。
延伸阅读:后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偶像
前一篇:惠普为什么??
后一篇:快品牌:“快”的背后是“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