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品牌非主流观察 |
跟李光斗认识多年,他最近写了本新书《品牌战》,翻看了一下。
李光斗在危言耸听吗?
在《品牌战》的第一篇,身为品牌实战派的李光斗就发出“盛世危言”:中国品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甚至引用了奥美广告全球CEO夏兰泽的一句话,“联想是品牌吗?海尔是品牌吗?不是,它们还只是商标名称而非品牌。”
这句话说的有点刻薄,却是对中国公司缺乏品牌战略的一句提醒。
不少中国企业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有四个条件:一是创新的产品;二是精英的团队;三是畅通的渠道;四是广阔的市场。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品牌战略,就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命薄”的中国企业:就算你有创新的产品、精英的团队、畅通的渠道、广阔的市场,也未必会成功。
与此相对应的是洋品牌的“命硬”,2005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苏丹红”事件虽然给肯德基带来的危机,但是,并没有造成致命影响,肯德基也度过危机。宝洁旗下的SK-Ⅱ被指责含有有害成分,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宝洁的声誉。高露洁也曾闹过“致癌牙膏”事件,但是高露洁也很快度过危机。
与其说洋品牌拥有一个“命硬”的品牌,不如说他们有一个成熟的品牌战略。从战略层面重视品牌问题,品牌说到底是一种与消费者的关系。在《品牌战》中,作者表示,要导入正确的品牌战略,就需要深刻了解消费者的内心需求。
品牌战略的另一个重心是创新话题。在竞争中,品牌也需要持续性地创新,成功的品牌具有经常改进自身与内外部环境变动之间的“适应性能力”,以不断促进其品牌竞争力的转换和提升。
“命硬”的品牌对自己的周围环境具有相当的敏感性:不论是通过新技术,还是通过自然资源来获取财富,它们与周围世界都是和谐的。
品牌战略的另一个重心是如何克服品牌老化难题。《品牌战》里把品牌老化的表现归结了几种:产品落伍、广告落伍、市场萎缩、传播手段固定化,在我看来,品牌老化的最直接表现是对消费者需求感知的落后,从而导致品牌危机。这也是很多中国品牌“命薄”的原因。《品牌战》则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重新定位,并给出了三个步骤:调查分析与形势评估,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最具品牌竞争力的定位;不断传播强化新的品牌定位。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仍是先了解顾客,顾客才是国王。
《品牌战》用了大量的图片,这有助于阅读体验,但是,由于部分图片像素太小、精度不够,视觉上有点粗糙,这也是本书的一点瑕疵。
前一篇:柯达:恐龙难逃“惰性”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