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惠普“铱星败案”看技术创新之伤

(2006-07-07 09:11:16)
惠普“铱星败案”看技术创新之伤
在《决策》现场:惠普基蒂霍克案例是一次伟大的失败,它的启示在于,破坏性的技术创新除了强大的资金、流程、市场支持外,更需要一种“谦卑”精神。

铱星败案!是摩托罗拉还是惠普?铱星案例当然是摩托罗拉的,但是,惠普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铱星案例”,那就是惠普的基蒂霍克微硬盘项目。
 
6月16日,在CNBC、第一财经的“决策”栏目里,这段被哈佛商学院写进案例的故事再度引起关注。我和移通网络CEO宦一鸣、北京汇智卓越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高建华、美国广度资讯集团副总裁于辉一起讨论了这个案例。
 
先回顾一下惠普的基蒂霍克微硬盘案例。把时间拉回到15年前,1991年。在惠普公司的各类计算机产品中,大容量硬盘远没有惠普打印机那样在行业内声誉卓著,1992年惠普硬盘的销售额约为五亿美元,而当年,在硬盘行业内占主导地位的IBM和希捷技术公司,硬盘销售额则分别为40亿美元和30亿美元。
 
惠普的产品主要面向高端的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尽管5.25英寸和3.5英寸硬盘为惠普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直到1992年,惠普还没有推出任何一种用于笔记本电脑的2.5英寸硬盘。硬盘部门的负责人Spenner意识到竞争对手过于强大,正面进攻根本无法取胜。他预计随着未来手持式计算机和极小型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微型硬盘将大有用武之地。在公司高层的直接关注下,惠普公司决定开发一种1.3英寸的微型硬盘。惠普在1991年五月成立了项目组。同时为项目组制定了若干个目标:12个月研发成功、36个月实现收支平衡、产品上市两年内实现收入一亿美元。
 
惠普制定的战略是,先设计适用于移动计算产品市场的微硬盘,然后通过大批量制造来降低成本或者重新的设计来满足经济型应用的需求。
 
1992年6月,惠普推出了名为基蒂霍克的全世界最小的硬盘驱动器。这种驱动器盘片的直径只有1.3英寸;而机器还没有两枚邮票那么大。连惠普已经退休的创始人Hewlett都破例亲自来主持产品上市的发布会。很快产品以大约250美元的价格开始销售,但产品进入市场后,却渐渐发现市场需求却完全不同于预期。
 
项目开展39个月后,惠普宣布关闭微硬盘项目。
 
在《决策》中,讨论的中心围绕这一项目的重大决策展开。但是,这一案例不仅事关决策陷阱,更是技术创新陷阱的一个有力佐证。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摩托罗拉著名的铱星败案,两者有着太多的雷同,巨大的投资、超凡的想象力、绝对领先的技术、绝对完美的执行、失败的结局。我们看到过太多技术领先而产生破坏性创新的例子,HP基蒂霍克案例表明,单纯的技术至上也导致失败。
 
不过,这是一次伟大的失败。惠普基蒂霍克案例最大的启示在于,技术创新除了强大的资金、流程、市场支持外,更需要一种“谦卑”精神:
 
   1、要向时代谦卑。惠普在15年前制定的基于移动计算市场的微硬盘项目,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落后,闪存技术和微硬盘技术都在争夺移动计算产品,目前看来是闪存技术稍占上风。关键是,惠普的技术几乎领先了一个时代,造成曲高和寡的效果。
 
   2、要向客户谦卑。事实上,HP基蒂霍克项目非常强调和客户的沟通,但是,由于缺乏向客户的“谦卑”,而使这种客户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本来是一个蓝海项目,却没有发现需求蓝海。
 
   3、创新需要坚持。当时,惠普通过采用一种目标管理(MBO)流程将公司的经营集中在其财务目标上,基蒂霍克项目也是死于流程之中。在今天,微硬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MP3等移动运算领域,惠普当初的创新性预测几乎一一实现,这方面的领先者是日立、东芝等,却不见惠普身影。
 
关于技术创新陷阱,历史有时就能给出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