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丰(V哥掰谎)红楼梦研究:荒诞的百年“红学”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娱乐杂谈 |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红学”的种种乱象都是起源于胡适,根据他的歪理邪说,专家们考证出作者“曹雪芹”是个曹寅的儿子,后来又改成孙子,还研究出他是个“遗腹子”!据说他的母亲是马氏,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红楼梦》里居然有一个叫“马道婆”这样的恶心人物,在嘴脸极其可憎,“曹雪芹”为何如此不孝?怎么能拿自己母亲的姓来如此糟蹋呢?作者难道一点不知道要避讳自己母亲的名讳吗?当然不是,在第二回里作者就介绍了黛玉避讳自己母亲的名讳之事,给人印象深刻,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
可见作者对名讳之事那是相当的了解,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通的常识,应该说每个人都知道,连五、六岁的黛玉都清楚,这只能证明这个所谓的“遗腹子”之说不堪一驳。
另外还有专家论证出这个“曹雪芹”是曹操的多少代孙子,于是现在有位姓曹的人自称自己是这个所谓“曹雪芹”的第多少代孙子,于是也同时证明自己是曹操的第多少多少代重孙子,结果这位老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一张嘴动辄以“宗亲”称曹雪芹和曹操,真是想跟名人搭上关系想疯了!可让这位老兄没有注意到的是在第二回里,贾雨村高谈阔论时说道: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
我们看这里作者明明将曹操划为“大恶”、“奸臣”这个圈里的,跟那么多大历史上著名的大坏蛋放在一起!这个“曹雪芹”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祖先往坏人堆里放呢?当你追问这位死活想与“曹雪芹”和曹操搭上边的老兄,用一个个尖锐的问题把他问得无法回答的时候,他会说:“这更证明了“曹雪芹”的伟大!”没想到错误的“红学”理论还能导致了这样病态的、扭曲的心理。
我们再看一下《风月宝鉴》这个书名,这其中的“风月”,应该不仅仅是指“男女之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作者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词多意的特点,来表达自己无法直接说的话,而且这样的做法在书中彼彼皆,堪称一绝,我会在后面结合实际的历史背景再详细给大家介绍,到时候相信大家感觉乐趣无穷的。由于我们现在明白了《风月宝鉴》真正的象征意义,所以才能真正看懂第一回中的一条很长的批语:
〖《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
《风月宝鉴》果然是点睛之笔,我们一定要结果作者想表达的真实的历史才能更加领会其中奇妙之处。而《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极为复杂,我觉得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前八十回里应该有不少删节,除秦可卿之死被删除以外,很有可能还有一些过于露骨影射历史的内容被删掉了,为的是让此书能够得以流传而不会引起麻烦,但增删者也会一不留神漏掉了一些内容,一些过于敏感的词汇,我会一点点将其挖掘出来展现给大家,这些都是《风月宝鉴》反面故事的关键证据。
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一下《红楼梦》这本书,不是我们重蹈“索隐派”的覆辙,而是在贾瑞的故事里作者和批书人的批语中都明明白白、反反复复地告诉了我们:此书反面是有故事的,而且是隐写了一段“血腥的历史”,同时也让我们吃惊的是经过近百年的荒诞的“红学”研究,最后又回到了当初蔡元培的“索隐派”老路上来,历史真是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现在好象一提“索隐派”就觉得有问题的感觉,其实书中明确指明了是有隐的,在第五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甲戌侧批:自批驳,妙极!〗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因此也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甲戌眉批:妙!设言世人亦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
这里的批语里提到:“更不必追究其隐寓”,这是指明了此书中是有“隐寓”的,只是对一般人来说很难看得出来,所以不是谁都可以挖掘出其中隐写的秘密。在第二回里有一条批语是这样写的:
〖甲戌眉批: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这里更强调了此书是“大调侃寓意处”,而不是像某些“红学家”所说的那样:“无谜可猜,无隐可索”,而是这些专家研究的“红学”早就跑偏到刘姥姥家去了。在第十二回回前有一条诗,也非常值得回味:
〖蒙:反正从来总一心,镜光至意两相寻。
有朝敲破蒙头瓮,绿水青山任好春。〗
这首诗也点明了“风月宝鉴”这面镜子正面和反面都是有内容的,需要我们好好动动脑子猜出其中的秘密来,只要找到了大方向,就会势如破竹,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真相大白这一天到来的太迟了,但总算是来到了,我们有幸成为这一时刻的见证人,一起来见证一个“红学”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