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北京作文题
不可为而为之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如果今日有雨,或许有人能体味到诗中的如此景致,可惜,今天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虽然能如诗句一般达到极静的地步,却不巧缺了雨。一年365天,只有两天有可能静寂如此——就是这高考的两天,这两天内,施工的要停工,考场周围也要有人去测试噪音……而剩下的363天呢,一切如旧。
我很爱读诗,除了琅琅上口的韵味,更希望能够把握诗中的深邃感情,可惜,爱读却读不懂。诗中的境界我怎么也找不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中的极静我寻找不到。即便如“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的这类送别诗,我也体会不到其中的感情——它们可是在古诗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时过境迁,便利的交通、发达的通讯设施,“一别经年”的感觉再也寻不来。
是的,时光飞逝,千年后的时光,我们很难体会诗中的三味,同样也就很难寻找到诗人的心境。然而,当我们体味不到诗中的意味时,还要不要读,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读,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既然品不到,又何必品?”,或许有人会这么想。但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仅仅是结果,过程同样重要。细雨湿衣,不看又怎么知道看不见;闲花落地,不听又如何明白听不清。虽然时代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该无所作为,相反的,我们应该努力尝试。
试过才知道,输亦无悔。诗还是要读的,即便不甚明了其中三味。诗即人生,读诗的态度亦可以看作人生的态度。
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给自己设立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匆匆。不过即便达到了目标,我们就会幸福么?从心理学来讲,人的适应性决定了我们即便达到目标,所拥有的也只是短暂的快感,而后就什么都没了,恢复如初。唯一剩下的,就是拼搏的经历和奋斗的精神。
要寻求真正的幸福,我们或许更该关注路上的风景——关注过程,不要去在意结果——去努力拼搏。读了那么多篇孔孟,儒家教给我们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入世,是敢于承担责任,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千年以后,或许环境的变化让我们体味不到诗中三味,但是受儒家影响的人生态度,注定了我们即便听不到也要听听试试,即便看不见亦要看看“尝尝”。
PS:场外作文,时间用了一个小时,长了点;诗歌的赏析稍微看了下,不规矩点(貌似看了也没用)。远不能跟高考的苛刻相比了。玩笑之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