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卓越困局

(2007-06-06 15:16:49)
标签:

卓越

当当

电子商务

物流

网络观察 6月6日 
 
卓越困局
齐飞
 
    卓越最近麻烦不断,前一段时间,写了篇《卓越的改变》,发挥下一个草根观察者的职能:观察、建议、批评。结果——乏人问津的文章。我不认为现在写的文章比原来差,相反内容质量肯定是大大提高,因此,不推荐的理由,我只好假设为卓越拥有糟糕的公关能力。
 
    我不甘心白白提了意见,却没有人看,也没有反馈。因此问了一圈人,看看有没有卓越的联系方式,所有人惊人一致的答复都是“没”。我遗憾,遗憾自己写的建议和意见,也为卓越糟糕的公关遗憾,在人人都写的博客时代,企业应该更贴近用户,更关注用户的反应,而不是在冷冰冰的围墙里,那样的神秘感对我们没啥吸引力!
 
    亚马逊收购卓越为卓越带来了什么?用结果说话,卓越现在的成绩不是很好。不过至少还是带来了美国版本的成功经验、先进的技术。这也是公众承认的卓越寥寥的优势。然而,经验需要适应,本土化永远是一个“难题”,物流方面的问题就凸显了copy的劣势。而先进的技术,尤其是最近的改版,都是很好的,然而,缺乏人性的技术改进是没有市场的,围墙冷冰冰的感觉让人们感受不到卓越的“文化”,或许里面有高效的流程、不变的程序,然而这根本无法适应告诉变化的互联网竞争。
 
本土化:经验让卓越更迷茫
 
    手机响起,七点,迷迷糊糊的接了电话,电话那边说“你的书到了,我在……”。悲惨呀,过惯了晚睡晚起的我,大早上就被迫爬起了床,自己去“取”卓越送货“上门”的书。上帝,还好不算太远,十分钟就走到了“送货上门”地点,虽然这跟我写的地址不大一样——整整差了十分钟的脚程。
 
    我一直都想当然的认为卓越拥有物流上的优势,因为我相信亚马逊在这方面的经验,可是,显然事实与我想的不大相符。对美国模式的复制,让卓越采取了与铁路快递合作,取消了自建团队的物流方式,事实证明,这是错误的copy,并不适合中国国情,随后又变成了自建+铁路快递合作的模式。这本不需要的变化,让卓越在物流上的“优势”产生了波折。比较物流方面,我认为主要在配送团队,出货速度,订单监控三点上。
 
    配送团队,上帝。我在配送人员那里看到三种货,卓越、当当、贝塔斯曼……至少在我这里,我看不出来谁有什么优势。卓越、当当、贝塔斯曼,在我们学校,对送货上门的定义是一样的:要步行十分钟的送货上门。印象中,这位个性的配送人员还说了两句话。
 
“现在天气太热,(所以早上七点)……”
“你们学生的手机怎么停机了,看来这个单子要退回去了……”
 
     第一句是为7:00到来的解释,糟糕的解释,不过我体谅。第二句?更糟糕,大早上,即便不停机,估计开机的也不多吧?明明有X#XYZ的地址,结果,由于用户的手机停机(可能还有关机),造成了一直订单不得不退回去……
 
     从我所经历到的事情来看,这些B2C商城会因为配送的最终环境让订单无效。所谓的卓越自建团队,应该是外包给某一个地区物流企业,卓越和当当的物流确实覆盖到了N多城市,但是数量并不代表质量,物流环节的问题,或许是造成用户退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我不好凭空猜测有多少单子因为这样的物流损失掉,不过,我有理由相信,企业应该更有效的管理这物流的最终环节,避免出现这样无谓的损失。通过激励应该让配送人员懂得,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损失了几元的送货费。
 
     在订单监控上,卓越做的还不错,出货时间,也可以接受。要说优势么?没啥比较,不过却足以让我满意了。而在配送团队上,卓越的现状跟盲目的经验模仿有直接关系。
 
     不过在另外一方面,卓越却完全没有经验模仿,让人很是疑惑。亚马逊是《长尾理论》中主要的案例分析对象,而在卓越上,经常有搜索不到的书,好像卓越只卖大热门……当然,这造就了其相当令人满意的出货时间,不过这显然不合适,从趋势上来说,B2C是无法忽视长长的尾巴的,这是必须做出变化的东西,或许他会降低出货速度,会要求与更多的出版社合作,不过这从长远的角度说“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仅仅贩卖大热门,是不够的!
 
    亚马逊的存在事实上还可以给卓越带来很多,除了令人迷茫的经验,至少他还拥有全球化的图书资源,全球化的长尾。譬如卓越最近的哈利波特专题。
 
人性:卓越应突破围墙
 
    用户是创新的源泉,人性是技术拥有市场的动力。然而这些卓越都没有,他缩在围墙里面,用冷冰冰的程序完成一切。
 
    因为用户意见代表着一些未满足的需求,因此收集用户意见是很重要的认为,许多企业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手段去收集,会做市场调查:问卷、访谈,会提供多种多样的反馈通道……
 
    在博客时代,用户的力量在逐步放大。许多企业为了适应这样的趋势,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方便与用户的沟通。DELL在面临多方面的公关压力时,也“祭出”了自己的企业博客,多方面的收集意见。
 
    可是,卓越却好像逆流而行。
  1. 单一的反馈渠道,貌似卓越只有一种方式进行反馈,甚至连IM的客服都没;
  2. 反馈渠道好像只关注对订单的意见。(因为我在那里发过建议,如石沉大海)
  3. 糟糕的媒体关系(个人感觉)

    Google是博客时代的典范,他与消费者的互动模式最高效的发挥了消费者的作用。拥有一群为其发布消息的fans,拥有一群提建议的消费者,拥有一个声名远播的黑板报。卓越这些都没有。在消费者看来,Google更有人情味,而卓越,冷冰冰的程序而已。

 

    卓越的书评系统相当糟糕,看看点评空间的推荐,一堆好话连篇的评论,让人们对评论的可信性产生质疑。事实上,胡乱的批评,是毫无可信性的,读者是可以甄别的,相反,单一的好评,让评论者丧失热情,让读者失去信任,是一个极不合理的举措。没有很好的把握评论者和读书的心态。

 

    事实上,我认为,博客作为一个人互联网上的家,是一个足以信赖的终端,书评完全可以发布在博客上,而通过“引用”与卓越的书籍进行关联;相反,从博客引入的流量,也完全可以记作该博客的贡献。

 

突破困局的两个关键

  1. 借助亚马逊多方面的战略优势,譬如全球化的出版社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给卓越在外文原版书上的销售优势,更多的是,以此带来国内出版社的合作,我认为,为国内与国外出版社牵红线估计是可行的。哈利波特的专题就是这种优势的展示。
  2. 卓越需要更加人性化,与用户、消费者建立更加亲近的关系。这不但可以提高用户忠诚度,而且还是寻找未被满足需求的“捷径”。
邮箱:欢迎讨论faanlwj#gmail.com
欢迎订阅我的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