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邓浩志
邓浩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864
  • 关注人气:2,7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频现“房闹”买房不是好时机?

(2012-05-22 14:07:59)
标签:

房产

分类: 地产经济研究

频现“房闹”买房不是好时机?

邓浩志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

频现“房闹”买房不是好时机?

 

主持人南方都市报记者邓恒(右)

嘉宾广东中理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经济师申格联(中)

地产经济学家、方圆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邓浩志(左)

过激宣泄不能带来实惠

主持人:老业主又在拉大旗了,你们说开发商降价是否真需要补偿老业主差价啊?为什么有的开发商高调补偿,像星河湾、万科,而更多的却选择沉默应对呢?

邓浩志:从法律上来说,开发商是不需要补偿的,至于个别开发商愿意补偿,我看是一种企业品牌的营销手法,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大胆买吧,跌价了哥给你补贴,不会亏”。

申格联:这个问题不简单。表面看是房价下降造成业主心理巨大反差,其实是业主对开发商在住房销售上借助格式合同强势吃“霸王餐”的不满。也有因为开发商擅自更改规划和住房质量问题不满的,还有的是对营销广告和营销员言过其实的不满。当然,也有不少“房闹”是开发商自己导演的闹剧,目的是为不降价找到“维稳”的天大理由。

主持人:如果是投资客不赔也罢,但其实大多数业主都是刚需买家,辛辛苦苦一辈子,几天不见几十万,换作谁心里都不好受。

邓浩志:不动产是资产的一种,能升值也能亏损,买家购买时本身就具有一定风险。跌价后心里肯定不好受,就像前两年买了“地王”的开发商,也是一样啊,很可能卖一平方米亏一平方米,但明知亏本还得接着干,市场总有输家和赢家嘛。

申格联:老业主维权必须依据合同条款或要约的内容,看开发商是否货不对板,才能依法起诉。否则,“房闹”也仅是一种过激的行为宣泄,并不能带来实惠。

广州人内敛房价抗跌强

主持人:那你们觉得杭州“房闹”是个别城市现象,还是可能扩散?

邓浩志:应该是个别情况。现在楼价下跌,各地都有可能出现,但不会大面积扩散,毕竟投资有风险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总不能股票跌了找证监会,手机跌价要厂商补贴,菜价跌了找卖菜小商贩讨赔偿吧……再说相关法律也不支持呀。

申格联:肯定是个别城市现象,一个二线城市房价卖到天价不妨让其他城市的有钱人自愧不如,难怪自古就称杭州是“人间天堂”。既然是“天堂”就会有不同于“人间”的地方,所以,我认为天堂的仙火是不会在凡间燎原的。

主持人:再具体一点,你们觉得这个仙火会燎原到广州吗?

邓浩志:不排除有些零星事件,前段天湖山峰降价就引来了部分旧业主不满。但广州商业文化还算浓厚,民众对商品价格涨跌看得比较透,不会有太多太激烈动作,小打小闹在所难免,常见的是收楼时拿质量说事,拒绝收楼或要求赔偿等,反正涨价了就样样好,有事就说:你的香蕉有虫子,不能进口。

申格联:我认为广州人还是比较内敛,不会做出过激行为。不过主要还是广州的房价一直比较理性,跌幅也不大,抗跌性能比其他城市强。

跌时买最好但底不好抄

主持人:为避免吃亏,“不买房”是不是最好的预防呢?

邓浩志:该买的房还是要买的,广州有句老话:不能斩脚趾避沙虫,所以问题还是回到该买什么样的房子,什么时侯买,自己能不能承受等问题上。

申格联:买房是学问,要会选择最佳的时机和最佳的地段入手。通常说,降温跌价时买房最好,但底不好踩呀。也不要听所谓“专家”和“销售顾问”的忽悠,中国楼市虽是“政策市”但也有规律可循,想自己完全不吃点亏的时机已过去,想少吃点亏就要把握房价升跌的规律,低买高抛。

主持人:是啊,所有人都知道底不好踩,却仍然希望踩到底,归根结底还是觉得市场有泡沫,这房闹的背后是不是就是泡沫的破灭?

邓浩志:谈不上泡沫要破,想想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将有几亿人的住房需要更新换代,市场多么巨大啊。当然高房价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协调解决。

申格联:我觉得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房闹只是说明房价在下跌,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但是有泡沫不一定会只有破灭一个解决途径和办法,让泡沫在爆破之前先泄点气或者不让泡沫继续膨胀未免不是一个好办法。中央的宏观调控我认为就是给狂热的楼市急刹车,这是避免地产泡沫破灭的最佳办法。

新闻背景

从昆仑天籁到中豪四季公馆,从保亿丽景英郡到江南铭庭,不到半个月,杭州、宁波连续上演“房闹”事件,而导火线都是房价下跌给老业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开发商拒绝补偿差价。事实上,从今年至今,诸如此类事件在杭州已经发生近20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