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的全国各地皇家陵寝及陵园(一)
中国帝王陵寝文化的真正。中国皇家陵寝主要有西安
临潼的秦始皇陵、陕西汉唐陵、河南宋陵、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清代关外三陵和河北清东陵、清西陵。西藏琼结县藏王墓。北镇辽代皇家墓葬。宁夏银川西夏王陵。
陵园,属墓地的一种安葬形式类型,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陵园建设要求向着景观化、艺术化、立体化、个性化、产业化的方向迈进。平潭东方麒麟园等优秀陵园,也陆续建成。
秦始皇陵据记载,秦始皇陵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米。不过始皇陵乃黄土堆积,经过2000多年来的风雨剥蚀,高度已降到64米。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营建陵墓。因为陵墓地上的部分并没有突出之处,可观的是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唐朝帝王陵墓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另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西夏王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皇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明孝陵;明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明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原为兴献王,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1644-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皇帝,统治295年。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市的昌瑞山,清西陵在河北易县城的永宁山。清东陵和清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清代陵寝更加注重环境质量。不仅要对水文、地质、气候等诸因素进行严格的考察,而且更注重山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其次,清代陵寝更加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建筑序列配置上与周围的山川形势互相呼应,以营造一个合乎理想的陵寝氛围。其三,清代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不仅坚固宏整,而且富丽堂皇。作为清代帝王陵园之一的清西陵在以上几个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是清代帝王陵寝的杰出代表。
东北境内已知的皇家陵寝有五处,它们分别是:阿城的金代皇家陵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衣冠冢)、新宾的后金永陵皇家陵园(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五位先祖)、辽阳的东京陵皇家陵园(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储英和努尔哈赤的两个兄弟)、沈阳的福陵(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昭陵皇家陵园(清太宗皇太极)。而显、乾二陵建于辽代的早期和中期,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在年代上居东北诸皇家陵园之首。从其规模上看,在北镇二道沟、三道沟和琉璃寺三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都有辽代的墓葬和建筑遗址,这样的规模更非东北其它皇家陵寝可比。如今,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昭陵都已名列世界文化遗产之列,而有千年历史的显、乾二陵,尚未能申报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中国的墓园在景观方面,自古受中国传统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没能体现出中国的山水园林风格,在墓地的规划布局上也是非常严谨,中国历代帝王和臣民的陵墓规模和形式绝不相同,帝王陵墓规模宏伟,坚固耐久,构筑精美,所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也是景色幽雅,风景别致。
1、2009年8月13日实拍西安咸阳秦始皇兵马俑
2、南宋墓道石刻(东钱湖石刻群)-2013.5.4

5、
(详见:)
10、
(详见:)
总目录如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