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2025-01-08 10:32:04)
标签:

博物馆

旅游

自驾游

分类: 博物馆与美术馆系列
       我在国内外旅行,除了欣赏各地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城市风光外,还会刻意安排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尤其是军事、航空、汽车、铁路类的博物馆,只要当地有这类的博物馆,我都会尽可能的挤出些时间,设法安排参观,甚至会为某一个此类的博物馆而去打卡一座城市。这大概就是因为对武器、飞机、汽车、火车的痴迷几乎是每个男人都会染上的“病”......
       上次来北京,打卡了北京朝阳东五环附近的铁路博物馆,却错过了附近的中国民航博物馆,这次专程来北京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打卡这座小众,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的博物馆。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空博物馆,但是专门为民用航空设置一个专题博物馆的并不多见。这座中国民航博物馆便是中国民用航空局主办的一个针对民用航空的专题博物馆。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进入中国民航博物馆的大门,一条笔直大道的尽头,是一座外立面仿佛是用飞机蒙皮材料制成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博物馆主体建筑,还未及走近主体建筑细看,眼睛的余光便瞄见了主体建筑右侧室外草坪上摆放有飞机的身影,于是先奔着飞机而去......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这片小场地上只停放着两架小型的飞机,其中一架机身修长,下平直翼,双发高垂尾,从外形看其应该属于一款公务机。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这架公务机正是由美国赛斯纳飞机公司生产的双发亚音速中型公务机——赛斯纳650奖状型飞机。该机型1990年开始研制至1995年停产前共生产37架。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这架B-7022公务机在由中国民用航空飞行校验中心于2016年12月捐赠给民航博物馆前,一直作为校验飞机为全国机场的投产提供校验服务,算得上是中国民航机场发展的功臣。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陪伴在B-7022公务机身边的是一架双引擎上单翼的轻型飞机,这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研制的运-11轻型运输机,1975年首飞,1977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89年停产为止,运-11一共只生产了44架,交付38架,在民航界这个数量真的是比熊猫稀少的多。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这架B-3880号运-11飞机是飞龙航空于2013年捐赠给了中国民航博物馆的,在博物馆室内展厅内,还有一架修饰一新的B-3888号运-11飞机是新疆通用航空公司捐赠的。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从这片展示场地,不仅可以从侧面欣赏博物馆主体建筑,而且还能透过树林的间隙望见主体建筑外围空地上停放着一排飞机,于是决定先不进馆,一口气解决了室外展区再说。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博物馆西侧是一片较大的停机坪,这里并排展示着数架老式的后三点起落架的双发运输机。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北侧排头的是一架通体为银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飞机,其全金属蒙皮的外观保留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主流运输机的风格,浑身上下散发着强烈的工业质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著名的德国容克。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这款飞机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活塞式双发运输机——里-2,该机由里森诺夫领导设计,参照美国的DC-3型飞机仿制而成,于1940年6月投入使用。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从1952年开始,中国民航向当时的苏联购买了31架里-2飞机并加入航班飞行,服务于全国各航线,里-2飞机成为新中国民航的主力机型之一。1984年,里-2飞机全部从中国民航客运服务中退役,服务长达32年。这些退役的里-2飞机后被转送到政府各航空相关部门,作为教练机、航测机或者货机使用。1990年7月,中国通用航空公司最后的3架里-2型飞机也正式退出飞行,从此后,中国民航序列里,苏制的里-2型飞机便全部退出了现役。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上图来自网络
       里-2飞机是中国民航中绝对的大明星,因为1953版贰分纸币上,印着的那架飞机就是里-2。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里-2飞机旁是一架标有八一机徽,身形略显得有些圆滚滚的双发运输机,它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柯蒂斯公司生产的高性能双发运输机——C-46,由于其装备有高空增压器,因此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飞越喜马拉雅山,执行“驼峰”航线空运任务的主要机型。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C46型运输机也是我空军组建初期的主要空运力量,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就有3架C46型飞机参加了空中受阅编队飞行。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建国后C-46也是空军最早形成批量空运能力的运输机,更是最先用于西部高原地区的运输机。1982年12月,最后14架C-46从空军退役 。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在C46型运输机身旁,停放着一架全身军绿色涂装,机翼与机身上装饰有三道黄色条纹的双发运输机,这个机型与涂装,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到大,在看过的众多的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视作品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就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一种双发螺旋桨运输机——C-47。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C-47运输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全金属结构军用运输机,其结构和外形的主要特征体现于:机身较短粗呈流线型,机头上部为2~3人驾驶舱,后机身左侧有一个大舱门;机翼为悬臂式下单翼,两侧内翼前缘对称装双发动机;尾翼由悬臂式的中平尾和单垂尾组成;采用可收放后三点式起落架。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在世界航空的历史长河中,美国产量高达上万架的C-47系列运输机为二战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种全金属结构的军用运输机飞翔在世界各地战场,该机型与C46运输机一样主要用于执行“驼峰”航线空运任务,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虽然C47以其能载重约11.8吨,而被称为“飞行卡车”,但C-46的运载能力则是可两倍于C-47。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穿过草坪,在主馆南侧的空场上,一字排开,停放着三架喷气式飞机和两架双发螺旋桨运输机,其中西侧把头的一架身形较旁边的飞机高且宽的双发客机是标准的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涂装。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架空客飞机A310-200(B-2301)。这架中短程双通道宽体客机,于1985年7月进入中国,在中国服役20余年,累计飞行39053小时。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走近A310的身前,其巨大的发动机格外的吸睛,通常A310的发动机会选用通用电气的CF6-80C2或普惠公司的PW4000,这是两款航空界公认的可减少燃油消耗,可降低噪音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优秀航空发动机。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欧洲飞机制造商空客公司的A300与A310这两款飞机,帮助空客在与美国波音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空客公司共制造了561架A300和255架A310。目前还在运营的主要是A300飞机,共有149架仍由17家航司运营。255架A310中,只有大约19架仍在五家航司运营,多数也都是在伊朗运营。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空客A310东侧停放的是一架身形修长,三台发动机全部集中在尾部的喷气客机。象我这样生于70年代的对于这型飞机不会陌生,因为在那个年代的新闻纪录片中这款飞机的出镜率是非常高的,其极具辨识度的三发独特造型使其成为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机型,也是故事最多的飞机。它就是由英国德·哈维兰公司设计制造的著名的三叉戟飞机,这是一款20世纪60年代非常先进的三发中短程喷气式民航客机。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首架“三叉戟”飞机于1961年8月4日出厂,1964年4月首次运营,至1975年停产,共生产117架,主要销往欧洲航空公司,1970年以后中国空军和航空公司开始购买引进“三叉戟”,一共购进了39架,这意味着该型飞机产量差不多三分之一都被中国购买。眼前这架B-2207号三叉戟曾作为中央领导人专机使用。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在“三叉戟”飞机的东侧是一架身形短小且低矮的飞机,不过,就是这小身板子的高单翼下却挂吊着四台发动机,这样的配置在航空界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奇葩”,它便是英国航宇公司研制的一种四发动机短程喷气式支线运输机——BAe146-100,其主要设计用于在保障设施不足的中小型机场起降,10年前,我从智利蓬塔阿雷纳斯飞往南极的乔治王岛时便是乘坐这型飞机,只有它那短小粗壮的起落架适合在南极的野外机场起降。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1986年,中国民航局与英国航宇公司签订客引进10架BAe146-100的合同,该型机正式加入中国民航机队。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BAe146旁停放着一架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涂装的双发运输机,其是中航工业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参照苏联安-24型飞机研制生产的一型双发涡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Y-7)运输机。该机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并于1984年完成试飞。运-7是首次实现航线载客运营飞行的国产运输机,它的出现结束了中国民航全部使用外国飞机的历史,填补了我国中短程运输机方面的空白,为民航和军事运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最东侧停放的武汉航空涂装的同样是一架运-7(Y-7)运输机,不过它是在运-7基本型的基础上,由西飞公司和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完成改型的运-7-100,主要改装项目包括:加装翼梢小翼;机组由五人制改为三人制;对通信、导航、雷达、飞行仪表设备、增压和空调系统、客舱内设/内饰等全面更新改进,使飞机能满足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起飞、航行和进近着陆的要求。改装后提高了飞机的基本性能和舒适性,但因运营成本高,运-7-100逐渐退出主流客运市场。
北京民航博物馆: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却是航空迷的乐园(室外)

       室外展区陈列的客机都是中国民航各个时期使用过的且已经退役的机型,遗憾的是在展示队列中还是有两大遗憾,一是没有出现图-154的身影,这款曾是我国在1980-90年代承担大量运力的飞机已经在2002年全面退出商业营运了,还有便是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的喷气式客机,比如波音707、MD-82,MD-90,毕竟它们也曾经是中国民航发展的重要角色,其中,MD-82飞机更是在中国国内组装、生产并投入使用期最长的大型客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