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起安徽的古镇,人们自然首先想到的便是皖南徽州的众多古镇,其实皖北也留存有不少古朴低调的古老村镇,其中淮北濉溪的临涣古镇,早在秦汉时业已成为集市,隋唐时期成为贸易中心,隋唐大运河曾经绕城而过,直至元朝运河改道,其水运之优势才逐渐衰退。在元朝以前,临涣一直都是一座郡县级城市,故而称其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一点都不为过。
不过,时代的迅猛发展着实令这座曾经的淮北名镇渐渐为世人所淡忘,而或许正是这样的淡忘,令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却歪打正着地将一众在别处早以消失的传统与风俗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当地的茶馆与饮茶的风俗。
临涣茶源于东晋,茶馆则出现于唐朝时期,至明清时期发展鼎盛,是江淮地区出了名的古茶镇,而近年来,当地的茶馆与饮茶风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不少如我的客人
慕名前往去体味这一延续了600多年的古老传统。
临涣所在的淮北平原,天气多变,冬天更是经常出现大风、降雪和冰冻现象,从徐州出发前往古镇的当天,由于夜间降雪,高速公路封闭,我只能选择沿着结冰的国省道龟行般小心翼翼地驾车前往。
路途上的耽搁,让我到达古镇时已近晌午,此时不免腹中已有点饥肠辘辘,忽见路边有不少店铺挂着临涣纯羊汤的招牌,在冰天雪地的寒冬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羊汤,不仅可以暖胃,而且还能暖身,一碗羊汤下肚那是何特的舒坦啊......于是随意找了一家羊汤店坐了进去。
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端上桌时,只见那种汤的颜色是乳白色,面上漂着绿色的葱花与香菜,白绿搭配相得益彰,喝上一口羊汤,味道鲜美,香而不腥,纯正的羊肉味道都在汤里。
一查资料,这才知道临涣纯羊肉汤是当地最为出名的一道汤菜,甚至还被列入了淮北市的非物质文化产业,而纯羊肉汤之所以出名,据说是因为且来熬汤的羊肉,使用的都是本地所养的山羊,而且都是当日宰杀的,故而肉质自然新鲜。熬汤的做法听起来很简单,就是将羊骨头和羊肉放在大锅里,用旺火经过两小时的熬制便口,但事实上熬汤的佐料和火候都是很有讲究的,因为佐料放多了药味会很浓,其腥味也去除的不干净,而若是火小了,水和油又融不起来,形成不了白色的汤色,不仅其营养成分会失去,其卖相也差了许多。
喝上了羊汤,想着干脆就将午饭一并解决了,于是询问羊汤店的老板,有什么东西可以就着羊汤填饱肚子,老板说,在临涣,喝羊汤就马蹄烧饼是最香!我想着让老板拿两个烧饼,谁知老板也是个实在人,告知店里不做烧饼,可以帮我去隔壁的烧饼铺去买,也可以我自己去买......
出于好奇,我决定自己去隔壁烧饼铺买饼,顺便看看是如何制作烧饼的。
隔壁的烧饼铺是一间门脸不大,略显狭长的铺子,靠墙的一边是一条长案,长案靠门边的一端是一个小圆口、深炉膛的竖桶炉,一对老夫妻正在铺子里忙活着,老头子负责揉面,制饼,只见其手脚麻利,双手翻飞间,已然将一块面团和面揉匀,随后揪成可以做成一个饼的小剂,再揉成椭圆形,接着拉成长薄饼,抹上猪油、撒上葱花,再叠加成马蹄形,最后在表面沾上芝麻......老婆子则负责将面饼放进桶炉,敷在炉壁上烤制。刚出锅的烧饼,烤面的香气伴着葱花香与芝麻香,香味浓郁;烧饼入口饼皮酥脆而其饼瓤却是极为柔软,口感甚好。
事后问了度娘,才知道临涣马蹄烧饼是一种流行于淮北地区的半干式火烤面点,其最大的特点是烧饼边做边烤,桶炉能确保烤饼火候的均匀,烧饼刚出炉时不油不腻,面白油润,色、香、味俱佳,深受当地人喜爱。
难怪羊汤店的老板推荐我吃马蹄烧饼,就着羊汤,还真有点在西北吃羊肉泡馍的感觉。
羊汤与烧饼下肚,自是已无口腹之忧,于是向镇中深处的老街之上寻去,去探访传说中的临涣老茶馆。
现存的临涣老茶馆主要集中在镇子的主街上,大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如“福建会馆茶楼”、“沈家大院茶馆”、“怡心茶楼”、“南阁茶楼”等,原先的“茶”字旗依然保留着,但大多的老茶馆都换成了木质招牌,或横或竖,镶嵌或装裱在门面的显眼处。
大多数的老茶馆的门口都摆放着一两张木方桌与一众的马扎、小板凳供茶客们就坐。
来这里喝茶的茶客,从早上到下午,三三两两,你去我来,多不间断,来这里喝茶的茶客,相互间应该熟识,就这一桌就先后坐下,从外形、打扮上来看应该多是当地周边的人居多,尤以中年男性居多,很少见到女性茶客,有也基本上是一家大小的来茶馆喝茶,这些茶客基本上都是自带茶杯,点上一壶茶,晒着太阳,与人唠嗑,甚至还喝上点小酒,一坐就能半天,好不惬意。
初来乍到,也不知道究竟谁家的茶好,于是就近选了正位于老街上十字街口的“南阁茶楼”。
茶楼烧茶用的“茶炉子”就在屋外的廊下,还是当地人俗称的“老虎灶”,两米长的炉体依墙而建且平卧在地上,形如一只老虎。如今的“茶炉子”不再烧柴而改烧煤球,这也就是北方一些县城还烧这个东西,相信以后怕是煤球都不得烧了。
煤球直接从上面添送,炉口一般可以并排放5至10个水壶不等。火苗从“茶炉子”洞内蹿出,直烧壶底。炉子旁边有一把“通火钎”,为了使炉火更旺,烧开水的人会不时提起一只只茶壶,用“通火钎”捅火,火苗随火星刹时蹿起老高,这壶中的水也很快就会沸腾起来。一旦水烧开了,便会将壶中的水灌入一只只竹编外壳的热水瓶中。


“南阁茶楼”虽说是茶楼,其实屋里的地方也不大,也就摆设着几张铺着蓝花布的长桌或方桌,配着数条长凳和靠背椅,比较不一样的是,茶馆里靠墙摆放着一张长条供桌,上面杂七杂八地放着各式老物件,茶馆的正靠里还用木头搭了一个四下透风的舞台,里面放着扬琴、小鼓、琵琶等乐器家伙事,估计是有草台班子时不时来茶楼中演出。
如今的茶楼里依然使用土瓷或粗砂茶具,特别是喝茶真的是用大碗,电影中那种大碗吃酒,大碗喝茶的那种土瓷碗,这种碗端在手里很有年代感。茶馆还备有香烟和糖果、瓜子、花生等小吃。
茶楼里的粗砂茶壶,掀开盖子一眼便能瞧见壶中飘着的不是寻常得见的茶叶,而是一根根的短小的茶梗。这种独特的茶料正是临涣茶馆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唯一性的标志。
临涣当地不产茶,临涣茶馆使用的茶也并非一般的茶叶,而是专门取自两百里以外的六安的茶梗,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红茶棒。这种唯一性的棒棒茶正是临涣茶馆“茶”的精髓。
更绝的是,据说,这种茶梗只有用临涣的水泡才会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若是一旦将这种茶梗带出临涣,用其他地方的水沏泡,永远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味道、舒适的感觉。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临涣的老茶馆和当地人喝茶的习惯才会延续600多年而不衰,因为那里面是临涣的味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