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溪村离延村虽不远,但步行还是有点距离,好在由于疫情,没有什么游客,工作人员便放我驾车直接停到思溪村外的停车场上。
村外的公路要高出坐落在水边的古村好多,站在高处几乎能将整座村落尽收眼底:一条清溪于村边绕村而过,溪边草木葱茏,一条条板凳桥横跨溪水之上,一点点白羽游
弋于水中,远处是村外大片的良田,近处则是村中林立的黑瓦白墙……好一派徽州田园风光。
顺着石阶从高处下到溪边,顺着水流,沿着溪边的石板路向村中走去。
村头,溪上横跨有一座廊桥,此桥最吸引眼球的便是那立于溪水之中的桥墩,迎水面被砌成了一个尖尖的船头形状,这种造型在中国古代桥梁上很常见,俗称“燕嘴”,利于分水,特别是在洪水来临时可以将顺流而下的漂浮物提前分流,避免给桥身带来正
面的撞击以保护桥梁。
来到桥头,桥廊之上挂着“通济桥”木匾,此桥为明代景泰年间,村人俞宗亨所修建。取“通济”之名,有“四通八达、扶贫济困”之意,也体现了徽商“为天下人生财,济天下苍生”的理想。
明清时期,思溪的徽商主要经营茶叶和木业。婺源木材,尤其是楠木,那时在全国首屈一指。北京颐和园、山东曲阜的孔庙,其栋梁之材大多出自思溪木商之手。
就是眼前的这座通济桥,不知送走了多少思溪子弟他乡经商,又不知留下了多少孤儿寡母在桥上望眼欲穿,盼人归……直到今天,这座通济桥依然是思溪人返乡归家的必经之路。
走进桥廊,桥廊里设有一个小小的神龛,供奉着治水的大禹,其上挂一匾,书“明德远矣”四字,两侧桥头的长条凳上都是村里的老人在那晒太阳,闲聊天。


扭头望向桥廊外,发现方才所见被称为燕嘴的桥墩上竖着一座经幢,当地人称为“如来佛柱”。此柱八面柱身,上刻有头顶火焰背光,趺坐莲花之上的佛的形象,此物乃镇水之石,还是第一次于古村中见识到。
思溪古村内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56幢清代婺源籍商人建造的古民居,被誉为“清代商宅群”,其中以振源堂及“兴泰里”的三座分别为三兄弟所拥有的连幢古屋——“继志堂”、“承德堂”、“承志堂”最为出名,尤其是“承德堂”的“百寿花厅”便是我要寻找的“寿”字的所在......



下通济桥去振源堂的途中,要穿过村中的众多小巷,这里的巷子超多,纵横交错,初来乍到的,很容易迷了路。


众多的巷子中以这条被称“三尺巷”的小巷最有特色,站在巷子口向内张望,目测小巷的宽度最窄处也就约一米,称其“三尺巷”一点也不为过,再加上巷子两侧那高耸的大宅高墙的夹峙,人行走于其中,真的是感觉非常的逼仄......
路过一处巷子口,总觉得眼前的这处巷子口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仔细一看,原来眼前的这座宅子正守着一条主巷与旁边一条支巷的交汇处,本来两道院墙同样也会在此交汇形成一个犄角之势。可是这户人家,却将直对巷子口的两面护墙石所形成的尖角削去,变尖角为平面,原来这是宅子的主人生怕于村中跑来跑去的村民被锋利的墙角碰撞而造成伤害,便采取了如此变通的砌墙之法;这一小小的细节便可反映出宅子主人非常讲究邻里和睦、相互谦让,这或许也正所谓常言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最现实的写照吧......
行走在古村的狭窄小巷之中,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小块空地,空地之上有一口六角方井,此井名为燕尾古井。
井在农村是极为寻常之物,不过,在思溪古村却绝非寻常之物,据说此井是村中的风水井,整个思溪村且就这么一口井……仔细回想,确实,这一路走来,无论是小巷之中,还是街道两边,甚至是进入的一些大宅之中,好象还真是没有看到有井,按理说,象思溪这样富足的村中,花钱打上一口井并非是什么难事……
为什么整个思溪村且就这么一口井?原来据说思溪村建村之时,村落的形状便似一船型,而这口藏于村子后部的古井则是那插撑杆的杆眼,除此之外,若是在村中打井,不就是在船身上凿洞嘛,井打多了,船身就漏,那自然整个村庄的风水格局就被破坏了……
从一口井上便可瞧出古人对于风水的讲究是多么的重视与考究!
眼前这所大宅,名为“振源堂”,就是当年徽州木商所建,分前宅、后宅和偏院,据说原有一百扇门、三十六重天井……曾经是一座规模宏大、艺术精湛的带有官宅性质的豪宅大院。可惜目前前宅已经颓败,但观其门楼,仍可想见当年这座宅子气派之恢弘。
只见这垂花柱式的门枋上,门罩两脊雕的是禳解火灾的鳌鱼,飞檐下坐斗雕的是蝴蝶和蝙蝠,而下则为麒麟、鲤鱼等等,都寄寓着最美好的祝愿。这些精美的砖雕在用料和制作上十分讲究,这些砖色泽均匀,击之有声,断之无隙,因此才能在上面以各种手法来实现精雕细刻。

“继志堂”、“承德堂”和“承志堂”,乃是村中俞家三兄弟的宅子。这三座宅子与村中其他宅邸的不同之处便是大门都是朝北而开。按常识,中国传统房屋建筑都习惯取坐北朝南之位,为何这俞家三宅却是大门向南,一反常态?原来这又是讲究风水五行的原因,据说按风水五行:“商属金,南方属火,而火克金”,而且思溪的商人多是做木材生意的,出门即是火,为大不吉且招破财。因此,思溪商家建屋不朝南,反而朝北。


此行来思溪,我要寻找的“寿”字所在的百寿花厅事实上就在这三座宅子中的“承志堂”之中......
之所以称其“百寿花厅”,是因为其厅房的十扇隔门的束腰板上雕刻着一百个
“寿”字。这一百个寿字中没有一个雷同之处,分别用了楷书、行书、隶书、篆书进行雕刻,笔法简炼、老到,字体生动、丰盈堪称木雕艺术的精品。
除了这一一百个
“寿”字,宅子中的处处木雕皆堪称精品:只见屋檐下的牛腿不是常见的狮子麒麟,而是闲雅的荷塘月色,伸嘴捕鱼的白鹭、盛开的荷花、肥硕的莲藕,别出心裁;十扇门上都有镂空雕的图案,或是奇花异草,或是八宝玲珑,还有那传说中的“八仙”……所有的木雕都是形象逼真,姿态生动,层次分明……所有的木雕都充分体现出徽州工匠的精湛刀法与非凡技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