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西的浑源县,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想到它境内的北岳恒山以及恒山脚下的悬空寺……的确,与大多数人一样,18年前,我第一次来浑源就是冲着恒山和悬空寺来的,不过,18年后,我再一次专程来浑源,却是为了县城里的一座寺庙。
这座寺庙便是永安禅寺,始建于金代,后毁于火灾。元初,浑源高定父子在废墟上大规模重建,形成了目前的格局,是国内现存元代建筑中的佳作,不过,我一直不知道此庙的存在,是无意间才听说了这座拥有建筑、书法、壁画三大瑰宝,却又十分低调的寺庙。
永安禅寺所在的鼓楼北巷附近汇集了浑源县城内众多的文物古迹,如浑源州署以及浑源文庙,但经过修葺总觉得不是原滋原味的东西。
沿着鼓楼北巷走到巷底,耸立在眼前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其后是一座上有黄色琉璃盖顶,东西两侧嵌有二龙戏珠琉璃的八字扇面墙的寺庙山门,正门上方是一块蓝底金字的门匾上书“永安禅寺”四个大字。
永安禅寺的山门看上去简单,但实际却暗藏玄机:一般寺院的山门多为一扇门或者三扇门,而永安禅寺却有五门,而通常这样的规制只有皇家寺院才能享有,可见此寺的不一般;一般古建筑的正脊脊刹多是宝瓶、葫芦等物,此山门的正脊脊刹却是一座黄绿蓝琉璃的二层小楼阁,该建筑可以明显得看出西方柱式与中式建筑的结合,据说这是传入中国的景教的风格。这也不奇怪,蒙古人早先信奉景教,后忽必烈又拜八思巴为上师,才推崇藏传佛教。
永安禅寺是三进院落。进入山门后便是头进院落与天王殿。
穿过天王殿,立于殿后戏台檐下,两根粗大的立柱正好将后进院落中同样坐落于高台之上的一座大殿框于其中,这座大殿面阔五间、檐下明间、次间安装有隔扇木门,其殿身高大,屋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正脊有堆花脊饰,与山门的脊饰相比,其多样性与繁复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顶部有乾隆四十五年立的牌位,狮驮宝瓶、象驮宝瓶,寓意“事(狮)事平安”和“吉祥(象)平安”。两侧是道家八仙和佛家两大护法天王。鸱尾上有腾龙,龙首昂起。
这座建筑的屋顶为单檐庑殿顶,这是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在古代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如宫殿)才可以使用庑殿顶,这再一次佐证了永安禅寺的不一般。
这座大殿便是永安禅寺的核心建筑——传法正宗之殿,在大殿的檐下正中挂有木雕匾额,写有“传法正宗之殿”六个大字,是元代初期著名书法僧人雪庵和尚的亲笔手书。据说,这六个大字为雪庵的绝品,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这座传法正宗之殿除了体量庞大外,正面两侧开间的墙壁之上,各留有一个硕大的墨字,分别为“庄”与“严”二字,为寺院住持月溪和尚所写,若是绕到传法正宗之殿的殿后,则还可以在殿墙后壁之上还可以看到“虎啸龙吟”四字,根据题款,这四字是张煖写于“大清乾隆庚子年(1780年)5月”。
这殿前殿后的每个墨字都足有两人多高,笔法雄浑庄重气派,有着极高的书法艺术造诣,如此大字实在是令人叫绝!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传法正宗殿的大殿之内,大殿之内空空荡荡,并无一般寺庙中常有的佛台与佛像,同时大殿内的光线甚为幽暗,黑暗之中只能隐约视物,我等自然理解,这都是为了保护殿内明代壁画。
当讲解员手中的冷光灯照向四壁之时,我们在场的每一位都情不自禁地张大嘴“哇“的发声出来,因为大殿的四壁之上竟然都是色泽艳丽,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上下分层明晰的彩色壁画长卷。
殿内东侧墙壁上的壁画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彩绘天界四方天王和诸星君像;中层是天干、地支、二十八宿及北斗诸星君像;下层是人间帝王群臣、僧尼道姑以及贤儒烈女等;
殿内西侧墙壁上的壁画也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彩绘五岳圣帝、四海龙王等诸神像; 中层是十殿阎君及阴曹地府诸官像;
下层是十八层地狱及众鬼像。这两壁画卷中的人物各个身形高大,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些壁画中是水陆法会的内容,这样的壁画无论规模大小,其内容与形式都是十分常见的,最著名的当然是山西永乐宫的壁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