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因窑而生,因瓷而盛”,古老的瓷都所有值得看的,都与窑和瓷器有关。
参观了丙丁柴窑这处现代的私窑,下一站便是去参观御窑博物馆。
御窑,顾名思义就是为御用烧制瓷器的窑。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官窑浮梁瓷局,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基础上建立御窑厂,自此御窑厂在明清两代专为烧制御用瓷器600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1982年,考古学家在基建工地抢救发掘出了御窑遗址,并设立了御窑博物馆。
御窑博物馆坐落在景德镇热闹的老城区中,但一进入其大门,偌大的景区内却显得格外的幽静,再加上看着那些散落在数百年前土层中的宝贝,真的恍如隔世……
进入大门后是一条笔直的石板路,据说这便是原御窑厂内的官道。道路的两侧分布着一些官窑的挖掘遗址,而在道路的尽头是一个平缓的小土坡,绿草茵茵的坡顶,一座金碧辉煌的三层仿古重檐楼阁,这便是御窑厂的“龙珠阁”,而其身下那不起眼的小土坡竟然就是御窑厂名扬四海的“珠山”。
可别小看这座小土坡,其下可是埋藏着无数的宝贝,据说当年官窑不能用于进贡的瓷器就全打碎埋在了它的四周。
登上珠山上的“龙珠阁”,便能尽览御窑厂遗址全貌,可见遗址四周没有太多高楼大厦,这是因为做为明清两朝专门为宫中生产瓷器的地方,其四周的地下可能便埋着世界上少见的陶瓷文化宝藏,所以其四周的区域都被列为保护区,地下不可随意开挖,地上不可随意重建。
上图来自网络
就在“龙珠阁”身前,御窑厂遗址保护区内,有一组共8个低矮、大小不一的拱筒结构的建筑半卧在地面之上,从高处望去,似乎完全融入了周边厂房、住宅楼和古民居之间,仿佛就是原生态般的存在……望见它,我便知道那就是此次造访御窑厂遗址——御窑博物馆了。
下了“龙珠阁”,便来到了御窑博物馆的近前:细看才发现这组建筑的主体是用红砖垒砌而成,筒状的开口处都是一个个线条优美的巨大拱券。
这组拱形建筑旁设置了与其长度相当的水池,水池的底部铺设了大量的卵石,而在水池的中间,则放置了成组的扁平状的石头,这些石头没于水下,隐隐绰绰似鱼群在水中游走,或有少许之石头露出于水面,如同鱼儿在水中翻滚嬉戏时露出水面的背脊,就这么一个细小的设计变令原本死板的建筑群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而旁边那些沉静的建筑红色的身影倒映水中,水与建筑,动与静,相得宜彰。
临近室外水池的这一个拱券空间设计独特,也富有想象力:这个拱券下的空间因为临水而被规划成博物馆的休闲区,摆放着供游客小息的桌椅;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个空间有许多令人叫绝的设计细节:
首先这个拱券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对称拱,在其临水的一边留了一个半人高的空隙,这个空隙一下子就令拱券内的空间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空气会因此空隙而形成流通,同时也方便空间内的采光,人坐在相对封闭的内部也能享受到外界的自然风与光
.
其次,这个半人高的横缝,如同一个画框,将户外龙珠阁下的小丘,绿草地以及阳光下水体的波纹都吸纳进来,形成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而这个画框前所摆放草垫,又会吸引人们好奇的在此席地而坐,而坐下的那一刻,长长的横缝所形成的画面,便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组半户外的拱券顶部,设置了众多的圆孔形筒灯,这并非是单纯的光源的需要,而是设计师在刻意展示传统柴窑的原始状态,这些圆孔,就像传统柴窑上的投柴孔……
明珠展示厅主要展示的是这些年来从御窑厂遗址挖掘出的陶瓷碎片修复出来的精品瓷器。
在古代,御窑厂烧出的有瑕疵的瓷器都会被敲碎并埋入地下,以免流入民间,而今天,美器的价值再度被发现,碎片不仅得到了修复,还被置于玻璃展柜里,重现当年的华彩,成就了一种古物的新生。
这里的一些展品甚至是世上的孤品,因为从没烧成功过,只好打碎了埋起来,几百年后因为遗址发掘才重见天日。
这些修复瓷器的器体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存在不少白色的粘合线或者是镶嵌体,这是因为考古修复必须完全忠实于原物,必须留下修复的痕迹,让人能轻易分辨出哪部分是原器物,哪部分是修复。如果一个碗缺失了一块怎么都找不到了,缺了的这块只能用白色材料补齐,而不能画上跟原物一样的花纹。
展示厅背景墙是一块块细薄的红砖,这种砌窑的砖尺度很小,厚度也就是一般人的一个多手掌的厚度,但就是把它们一块一块垒起来,它便能够最终砌成为柴窑这样的“建筑”。
如果细细看去,你会发现这些砖的新旧程度是不同的,据说景德镇有一个特别好的传统,持续了上千年。因为窑是“易耗品”,过一两年就要拆,拆完之后,当地人用碎砖来建造房屋,房屋老了再拆,掺上新砖再建。这些砖中有不少都是从窑炉上替换下来,如今又成为修建御窑博物馆的材料,整个博物馆几乎都是用的这样的砖。
御窑博物馆的整组建筑由8个大小不一的红色砖造拱形结构沿南北长向布置,其中包含了开放的拱体结构和下沉院落。


博物馆的北侧尽端是两层高的展览空间,人们可以俯瞰地下展厅,还可看到伴有竹林的下沉院落,透过尽头的拱券还能望见远处的城市居住建筑。
人们也可以穿过拱券,来到北侧的半户外空间,这里北侧的拱下是户外剧场,南侧的拱下是半户外的展厅,被这两个南北空的拱券夹在中间的是低于地坪2m的明代御窑遗址。
5个下沉竹林小院散落在各个展厅的尽端,人们在博物馆内行走的过程中,始终可以步入下沉院落,小憩、驻足、停留,那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特别是可以感受到光线从拱体间或是下沉空间的缝隙处渗入的那一瞬间。

除了光线的变化感受,在不同的拱结构所形成的梦幻空间的缝隙中,还可以看到园区内的不同的风景,尤其是当透过拱券间垂直所形成的竖缝而看到御窑遗址中的玲珑阁身影时,那是一种不期而遇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惊喜……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由朱锫建筑事务所设计,设计师朱锫是中国当代建筑师、艺术家,他的这件作品,获得2017年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未来建筑奖 - 文化建筑”,也被 designboom 评选为“2020
年全球十佳博物馆”。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奖”的美国ArchitizerA+Awards公布了2021年度最后的获奖名单,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荣获了“文化-博物馆”类别的评委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