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2013-05-25 07:35:56)
标签:

国内游

旅游

自驾游

古镇

分类: 国内游系列

  离开仙居桥,我们驱车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筱村,去寻找一座被当地人称为“歪歪桥”的“文兴桥”。不过,桥还没寻见,却误打误撞地闯进了一个始建于宋代的古村:徐岙。

  发现徐岙完全归功于同行者中有人想吃农家乐,而这家路边的农家乐恰位于古村的路口。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古村座落在一个山形环抱的青翠山谷之中,一条小径直通村中,村前一道清澈小溪绕村而过;村口的右侧山坡之下,有一座外形如汉字“山”字的建筑,顺着田埂来到建筑前,才发现这是一座吴氏宗祠。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返回村口,潺潺溪水之边,一座小庙和一株参天古树正立于进村的村道正中,这一树一庙如同两尊门神镇守着古村的水口,就这阵势,我已然觉得此村不简单,定是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村口小庙为忠训庙,看了介绍方知此村竟然与先前所到的仙居村有着很深的渊源:北宋宣和年间,方腊作乱,徐震(泰顺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阵亡,在扶柩返乡的途中,经玉溪(今徐岙前面的溪流)时显灵,天降甘露。恰逢此地久旱而欠收,因此雨而获丰收。于是村民为感恩将此地命名为“徐岙”,并在村头立“忠训庙”,以纪念徐公。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走进村中,片片古宅历经千年风雨,虽都尽显颓败之象,但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年村中人丁兴旺时的图景:村内建筑布局井然,巷弄纵横,一座座石墙黑瓦的老宅分布在巷弄两旁,村巷的地面上皆铺以卵石,岁月早已将它们磨就得光滑透亮,村中的隔墙多是块石堆砌而成恰似天成,一座座大宅,门户森森,不少人家门前荒草中都矗立着一排旗杆石,那是古时为表彰考取举人、进士以上功名的族人的标志,足见昔日的荣光……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村里鲜有人迹,鸡群肆无忌惮地霸占着巷道与场院。多数人家的门是敞开着的,任人随意进出。一家家地寻访地去,发现村中的许多老房子都人去屋空,屋檐下结着大大的蛛网,一派荒废的景象……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举人府”是如今村中保留下来的规模最大的房子,主人在乾隆年间考取了武举人。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这是一座整体为四合院式的宅子,进门是一三开间的门楼,院落的中间是一片非常大的天地坪,煞是气派,院落正中铺设有卵石甬路,从门楼直直地通往正堂,如果看得仔细,你会发现那甬路之上的椭圆形卵石,排列的竟然是“鲤鱼跳龙门”的图案。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正堂与两厢门前均设三层石台阶,登堂入室非得踏阶而上,暗含步步高升之意。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外形质朴的正堂,其廊下内部的斗拱却是精美,历经千年鲜有毁坏之处,真是难得。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前往“举人府”不远处的“文人院”,要经过村内一口水面不小的池塘,这通常都是风水塘,有“贮水聚财”之功。塘边凉放着一排竹筐,那是村民用来盛放酿制红曲原料梗米的器物,据说当地妇女做月子,习惯用自酿的红曲酒来煮鸡蛋,熬鸡汤滋补身子。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文人院”就座落在这“风水塘”边,单檐的门楼,宅子的规模比起“举人府”小了许多,但其正堂内的建筑斗拱却比“举人府”中的更为精美,更为复杂,其中一处,远远望去,如条条蛟龙隐于廊间……看来这文人就是要比武人有品味,有内涵,文人的家中,连门窗之上所饰图案都更有韵味。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文人院”旁的一条小巷中深藏着这座村落中现遗存的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处民居:“顶头厝”。这是因其所处位置高,村民们给它起的俗称。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这片古屋,已然看不出其完整的形制了,从残存的两厢的那片长长的檐下廊中,依稀可以揣摸出当年的宏大规模,如今这座古屋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那座精致的单檐小门楼,不过,其真正的看点不在那门楼之上,却是门楼两旁几被柴草埋没的两座木质抱鼓石,这两个稍饰雕刻,纹样清晰,古朴且大方的抱鼓石实在是不起眼,但其稀奇之处,一是以木为石,二是其构造是延用的最为正宗的宋代的制式与做法,放眼国内,在他处已是难得一见。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