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廊桥记之二:寻找“歪歪桥”,误入“宋”时村(下)

标签:
国内游旅游自驾游 |
分类: 国内游系列 |
身处田野之中的文重桥,架建于溪流水面较窄之处,一墩石砌的桥墩独立支起桥面,桥墩的迎水面都成尖角刃状,这一设计有利于洪水袭来时,劈开顺水而来的杂物,从而有效地保护桥不受损;平底廊桥,桥面多是原木铺上木板而成,桥面一溜平直,桥廊是半开放式的,即迎风的一面全部封闭,另一面则敞开且有栏杆和桥裙,往来行人在桥廊中歇息时既透风又可凭栏远望。
这座廊桥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桥旁古道曲折深入山间,桥上廊屋十一开间,46支柱,灰瓦覆顶,勾勒以白色线条,于青葱山野之间显得极为素净。美得自然。
五月的泰顺,到处都充满着生动的田园画面,飘荡着独特的山野气息,行进在田间地头,愉悦至心中油然而生,尽管背上的器材尤重,但脚下的步伐却格外的轻快。
远远地,在一片高坡之下,终于得见一座重檐翘角的廊桥,行于桥前,一碑揭示了它的身份:全国文保的文兴桥。
站在溪边打量这座廊桥,这是一座叠梁木拱廊桥,桥形与前面所见的仙居桥有相似之处,但因其一层桥廊之上还有重檐,故而比仙居桥漂亮了许多。不过,这桥怎么看都觉得确实是有点不对劲,一边再细细看看,又调出仙居桥的图片来对照,终于找出了两处异常的地方:一是桥身不对称,两岸桥身的支撑点有高差,导致整个桥身是一边高一边低,二是仙居桥廊桥的中部是水平的,而这座廊桥的中间部分却也是倾斜的。
真是只有到了实地一看才能明白文兴桥为什么会被称为“歪歪桥”。
歪歪斜斜也能造桥,这师傅的手艺确实是够“潮”。
文兴桥的桥廊中间设有神龛,供着桃园结义的三位英雄。
文兴桥的桥头坐着一位老婆婆,我与她打招呼,她只是冲我摆摆手,表示听不懂我的普通话,我只能作罢。
同行的小楼是浙江永康人,便坐在她身边试着与她交流,我则站在桥廊之中,眺望出去,只见一面是远山近水,白羽浮碧;一面是青山绿水,田野开阔,如同两幅宋代山水画作。
回头再看小楼与阿婆,好象正聊得热呼,我便沿着桥头的古道爬上山坡去吹吹山风看看风景。
从高处再观文兴桥,格外引人注目的是它那如大鹏展翼般飞扬翘起的桥檐,还有它那长长弯弯铺着青瓦的如大虫般的桥廊,一桥飞架于开阔的田野里,与远山近水相辉映,呈现出一种古朴的大气之美。
不一会,小楼也来到身边,他告诉我,老婆婆原来是这座廊桥的守桥人,这里的守桥人是村子里的人轮流的,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守桥至今,只因为这座文兴桥,曾经是山里山外唯一相通的生路,也是山里人不忘的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与骄傲。